人工智能君临保险业?平安人寿大秀“智慧客服”,改变不止一点点…公司动态

人工智能的洪流已经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2018年已至,但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2017年又战胜柯洁的故事尚未淡去,令世人惊奇的不只是胜利本身,还有阿尔法狗自身的变化——它正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进化成长,有关人工智能或将颠覆世界的论调因之有了更多的赞同者。


然而无论有何种顾虑,人工智能的洪流已经滚滚而来,势不可挡,且只会越来也快,任谁都不能假装视而不见。


其实,人工智能也已经开始在保险业崭露头角。近期,平安人寿强力推出一项黑科技“智慧客服”,正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缔造出四大能力,得以满足客户从核保、保全、咨询到理赔等的一应需求,大有颠覆人们对保险公司后援服务认知之势。


1

拆解“智慧客服”:所有服务痛点一网打尽


自2013年马明哲首度公开提出,公司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科技公司而非保险公司,中国平安对于科技的投入力度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地步。平安人寿作为子公司的主力军,在快速试错中,不断推陈出新,快速迭代,从打造移动服务平台“平安金管家APP”,到利用直播技术开高峰会,再到运动、费率联动产品的推出,其自我革新意愿之强烈、速度之快,不容小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平安人寿依托二十余年不断精细化、标准化的后援服务,最新推出 “智慧客服”,旨在利用生物认证、人机交互等AI技术解决客户投保及后续服务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痛点。


说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服务领域的应用,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概念,已经多家公司宣称在客户服务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不过整体来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智能客服”多是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通用解决方案,其落脚点是通过语义分析和机器学习,来即时回答客户的问题需求。


平安人寿的“智慧客服”不是仅以回答问题为目的,而是以帮助客户完成业务办理为落脚点——开创性的将AI技术贯穿运用于保险服务的场景之中,从而构建出业务甄别、风险定位、在线自助、空中门店四大能力


在业务甄别方面,依托生物识别可迅速确认客户身份,并通过人机交互等技术洞察客户需求进行智能推荐;


在风险定位方面,基于人脸、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配合平安集团海量数据对客户进行身份鉴定并匹配风险画像,最终依据风险预测、关系网络、反欺诈等计算模型定位客户及待办业务的风险等级;


在自助办理方面,借助影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医院联网等技术和资源,通过决策树、电子签名等手段可支持90%以上低风险业务的自动办理完成;


而空中门店能力的构建,则是依托智能派工系统,双向通讯、云平台等技术服务于中风险业务的远程视频办理。


通过四大核心能力的构建,“智慧客服”可支持包括保单贷款、生存金领取、保单信息确认和受益人变更、理赔等所有保险业务在线完成办理。“智慧客服”的推出,令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充分享受险企优质服务体验,对于险企自身,其意义也颇为重大:


首先意味着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在“智慧客服”服务模式下,保全、理赔、核保等服务场景的时效实现大大提升,平均处理时长大幅降低,70%的理赔客户可以实现30分钟内赔付,96%的投保可以实时承保。


其次是成本的大幅缩减。根据测算,依托智慧客服,件均服务的时长将从传统模式的4天缩短为10分钟,到2022年,服务人力以及相应人力费用也能得到显著的节约,减少的碳排放可达30万吨。


2

后援服务迭代:数据、技术为基,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后援服务始终都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经营环节之一,只是在粗放竞争时代,保费规模压倒一切,险企也往往重视前台而忽视后台,后援服务体验差几乎成为行业通病,核保流程长、保全手续繁琐、理赔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影响行业口碑的一大重要因素。


伴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同险企之间才开始从前台的竞争逐步走向全面的对抗,对于后援服务的投入逐步加码:


先是实施后援服务集中管理。早在2004年,中国平安就率先启用了上海张江后援管理中心,一改过去各地后援服务各自为政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后台操作的标准化、业务流程的一站式流水线作业。其后,后援服务集中管理几乎成为了保险行业的标配,行业服务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然后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伴随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后援服务也逐步从线上转移到线上,同样以平安人寿为例,其先是推出“平安E服务”,后经多次迭代,于2016年正式更名“平安金管家“,如今已经是全球保险业月活最高的APP之一。


现在则是从单一服务走向全面整合。以往保险公司一般会把客户服务重点放在解决“理赔难”这一问题上,例如平安人寿,2016年推出”安E赔”,2017年推出“闪赔”,强调的都是“理赔”这单一环节,然而“智慧客服”却是利用AI技术,打通全部客户服务环节、流程,瞄准的是客户在后援服务中的全部痛点。


纵览险企后援服务规范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数据和技术正日益成为险企提升后援服务的重要基础——大数据基础之上,险企才有可能了解、掌握客户需求规律,深度发掘客户痛点;但前提是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能力,对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解读、针对客户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2018年,中国平安而立之年,长达30年的发展,在快速扩张的保费数据背后,更重要的是上亿的用户规模,面向未来,这可能才是平安人寿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当然,技术能力也不容忽视,仅“智慧客服”就涉及多项“黑科技”,包括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空中云平台,征信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些新兴技术的获得,显然也需要大量的研发资源投入。


3

科技助力业务:行业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凸显


险企自身经由业务累计的资源、综合实力是其发展技术的基础,反过来也成立,技术的发展又将推动险企实力进一步强化。例如就“智慧客服”而言,险企不但可以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提升用户黏性,通过推动从业人员转型,降低成本压力,由于充分的智能化,其还可以通过智慧客服,进一步深入了解客户,挖掘消费潜力。


“智慧客服”带来的还不只是业务指标改善,伴随业务的增长,险企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包括人力成本压力增大、服务门店扩张、风控水平迎来大数据革命以及地域性客户体验平均化。而现在,通过智慧客服,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技术与业务相辅相成,这种逻辑之下,保险行业的马太效应无疑将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2017年1到11月份,寿险公司实现总保费收入3.09万亿元,同比下滑5.57%,市场集中度却进一步提升,六大传统寿险公司的原保费市场份额合计53.26%,高于2016年同期,并较2017年前10个月的53.05%,进一步提升0.21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型保险公司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


好在,技术的进化并非独立事件,其自身不断进化,在推动行业效率提升、流程再造的同时,也在推动商业模式的升级。互联网科技巨头目前都在纷纷加大互联网生态建设力度,试图通过纳入更多平台,满足消费者生活一应需求,进而防止数据逃逸。


对于中小险企来说,由于数据以及技术基础欠缺,自建生态能力不足,融入生态是必然选择之一。如今,互联网科技巨头、专业第三方平台乃至中国平安都在试图输出技术——对于广大中小险企来说,或许是时候考虑“站队”问题了。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