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日赚2.4亿元,29年登顶中国金融业第一公司动态
就在近期,《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放榜,中国平安凭借7124.53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5位,较去年上升3位,在金融业分类中更是首度超越“宇宙第一大行”中国工商银行,坐上了头把交椅。
1988年诞生,以保险公司起家,平安逐步发展成综合金融集团,攀上中国金融业第一的位子,但登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实际上,这个位子并不好坐,不仅对于中国平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不进则退。
接下来的挑战将更加艰巨,平安已经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这也就意味着其不但要面对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强有力竞争,同时还要直面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挑战。但最大的敌人其实还是自己:如何将金融服务业与科技相结合,真正的从资本驱动型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公司。
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变革,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核心业务要稳,目标定位要准,发力转型要狠。
2017年上半年年报披露,中国平安动能转换的路上又一次交出答卷,让我们来看看其究竟有多“稳”、“准”、“狠”。
平安的稳
根植保险,核心金融业务稳扎稳打
从一家保险公司起家,利用29年时间,登临《财富》中国500强的金融业冠军宝座,中国平安为保险业创造了一种可能性。
时移世易,造就中国平安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再,但其坚持发展价值型保险业务,推动核心业务稳健发展的理念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尤其是当下这个大环境中。
寿险之稳,体现在不随波逐流,及早布局转型并坚持至今。早在2002年,平安人寿就已经邀请麦肯锡进驻调研,确定了优化产品组合和销售队伍结构的发展方向。此后,平安人寿忍受着银保和团险规模保费双双下滑的痛苦,快速调整。同期向麦肯锡咨询的不只平安人寿,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却只有其一家。结果就是平安人寿快速发展成为一家以个险、期交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从2010年开始,其个险核心指标甚至超越中国人寿,在一些中心城市,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了解了上面的背景,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就显得顺利成章:上半年,平安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2265 亿元,同比增长39%;同期,中国人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62亿元,同比增长18.3%。
与此同时,寿险与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创下新高,达到385.51亿元,同比增长46.2%,新业务价值率达到34.4%,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个人代理人队伍的高速扩张,截至2017年6月底,其个人代理人队伍已经达到132.5万,而去年年底还仅有110万人。
寿险以及健康险业务成为中国平安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2017年上半年共实现235.76亿元,同比增长36.7%,贡献度达到54.3%。
产险之稳,则体现在不断创新,积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方面。财产险公司之间的拼杀貌似相当直接,就是一个“手续费”,但归根结底考验的是险企的风险管控能力。
平安产险依托寿险公司庞大的个人代理人队伍、个人客户群体,锁定大量个人客户;同时不断摸索创新直销渠道,摆脱对中介渠道的过分依赖,其结果就是在电网销渠道,平安产险居于业界前茅。
个人客户数据增长,为平安产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奠定基础。2017年上半年由于预期二次商车费改实施后将进一步降低车险保费充足度,行业掀起新一轮手续费战争,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平安产险则显得游刃有余。
2017年上半年,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34.43亿元,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市场份额达到19.6%,相较年初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车险保费收入802.6亿元,综合成本率仅97.1%。
2017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分险种保费收入及综合成本率
保险主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为平安搭建综合金融集团储备了充足的弹药,而此后相继纳入版图的平安银行、平安证券以及平安信托乃至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板块,莫不受益于此。不同业务板块之间协同作战,反过来又成为助推保险主业稳步向前的重要力量。
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4.27亿元,同比增长为6.5%(如果剔除2016年上半年普惠重组利润94.97亿元影响,同比增长38.8%)。
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各业务板块净利润
平安的准
多点布局,锚定“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清晰而准确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因为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2010年之后,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展示出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与金融服务业之间的无限可能,中国平安兴趣渐浓,以2011年在上海设立陆金所为标志,开始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刀阔斧的摸索尝试。
马明哲甚至一早就断言,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企业才是中国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基于这样的认识,2013年其提出“科技引领金融”,到2015年又提中国平安要做“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从综合金融集团转道科技,中国平安的战略定位愈发清晰准确。
“鼓励创新,容忍试错,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行事准则下,中国平安聚焦与主业以及与战略目标关联度最高、市场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大金融资产及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在稳步发展核心金融业务的同时,着力构建四大生态圈: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房产金融生态圈,在衣、食、住、行、玩、医等方面多点布局,全面探路。
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都是其中的核心互联网平台,从2017年上半年的表现来看,可圈可点。
其中,陆金所旗下的财富管理交易量同比增长65.0%至10985.39亿元,机构间交易量同比增长45.4%至36872.31亿元。在2017年上半年,陆金所还首度实现盈利。
以一种“重资产”的形态切入大健康产业的平安好医生,各种指标也持续向好,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累计为超过1.6亿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月活跃用户数峰值2000万,日咨询量峰值46万。
各类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除带来了各自的业务和发展之外,还为中国平安汇集了大量的不同属性的客户。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中国平安新增个人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有667万都来自于互联网用户。
平安的狠
自我革命,从资本驱动转向科技驱动
锚定“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商”,中国平安亟待变革。“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在中国平安的半年报致辞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如此表示。
显然,这是一项大手术,不仅要更换五脏六腑,甚至需要进行基因重置,下手必须“狠”,而手术刀就是科技本身。
中国平安运用科技对自身进行改造首先体现在对原有业务各个环节的改造上:获客、服务、市场营销、产品、风控、管理以及数据等等。每一个基础环节的改造,换来的都是成本的降低、风险的降低、效率的提升、客户体验的提升,推动公司实现从量到质的蜕变。
不但要改造,还要连接。“综合金融”最富有魅力之处即不同业务板块间的协同作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挖掘,但其最大的挑战也来源于此。纵观国内,综合金融集团并不只平安一家,但绝大多数企业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战略协同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综合金融”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中国平安利用科技打通所有业务板块,实现协同作战以及资源利用、效益实现的最大化。根植于PC端“平安一账通”最早打通了平安旗下各个业务板块,客户登录一次就可以管理所有平安账户;移动互联网时代,寿险公司推出的平安金管家 APP、产险公司推出的“好车主APP”,以及金融壹账通等,不但打通集团内部各项服务,甚至还将服务延伸至了更多的银行、证券等各类服务机构。
多个业务板块的协作下,个人客户价值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6月,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总量1.43亿,较年初增长9.3%;客均合同数2.28个,客均利润241.66元,同比增长18.5%。
此外,中国平安公布的一组数据同样值得重视:
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
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两万名;
人脸识别技术精准度世界领先达99.8%,已应用在超过200个场景;
平安在业界首创图像定损概念,利用图像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成极速理赔,已于2016年上线;
平安科技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研发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流感预测模型。
中国平安对于科技的投入正在前所未有的加大,目标直指动能转换——从一家传统金融企业,逐步变身为金融科技巨头,从资本驱动,转至科技驱动——这是一种物力反应,同时也是一种化学反应,动能转换之间,是一家企业的脱胎换骨。
成立近30年的中国平安依旧牢牢占据话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