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只要人民群众满意的产品、欢迎的产品就是好产品人物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2017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
10月11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回归本源 创新变革 增强寿险发展新动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会议时直谈人身险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人身险未来发展的途径。
黄洪分析了目前人身保险业面临的形势,指出保险业已经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黄洪认为人身险目前出现了三大变化,政策方面,监管的主基调是补齐短板、治理乱象;环境方面,人身保险业配套制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的重大突破,为回归本源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科技方面,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黄洪强调,在新形势下,人身保险业要把握八个方面,即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根本使命、把握守住风险底线根本主题、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根本途径、把握提升内涵价值根本规律、把握科技创新驱动根本动力、把握强化保险监管根本手段、把握加强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在讲话中,黄洪表示,衡量人身保险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欢不欢迎,只要人民群众满意的产品、欢迎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在供给上,坚持让利于人民群众。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的乱象,是没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致。
对于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黄洪直称,少数人身保险公司通过虚假资本大肆扩张,大肆举牌冲击实体经济,以各种嵌套资管产品大搞体内循环、自拉自唱,也是资金“脱实向虚”的具体表现。黄洪认为,保险业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使命,脱离了实体经济,人身保险业就会陷入到自我循环、自娱自乐的怪圈,甚至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外部效应。
黄洪以AIG、雷曼兄弟等为例指出,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的治理失效、虚假资本、违规运用资金等问题,就与漠视风险直接相关。黄洪在演讲中提及“内含价值”,认为少数人身保险公司通过销售短期限产品,虽然发展很快,块头不小,但业务结构单一,内含价值不高,而且容易导致业务大起大落,形成流动性风险隐患,也对全行业产生了涸泽而渔的负面作用。
对于未来发展,黄洪表示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途径,保监会将继续深化人身保险业条款费率、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改革;继续鼓励外资进入健康和养老保险等领域,同时推动人身保险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众安上市估值破千亿展示了保险科技未来的发展潜力。黄洪就此指出,保险企业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推动保险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改革创新,要从资金、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行业创新变革能力。
以下为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致辞全文: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全行业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之际,我们汇聚于此,举行2017中国寿险业十月峰会,围绕“回归本源创新变革 增强寿险发展新动能”主题,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探讨人身保险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对策,很有意义,非常及时。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保监会,向峰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众所周知,人身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譬如,市场运行的波动、经营模式的争议、客户需求的变化、科技创新的进步,等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敏锐洞察、准确判断和深入分析。我认为,从回归本源、创新变革的角度来看,当前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值得行业关注:
政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下,针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一些相关政策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货币政策。主基调是稳健中性、调节闸门。各国货币政策取向出现分化,美联储正式启动缩表,但欧洲、日本的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正常上仍存变数。我国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根据最新情况,今年9月30日宣布将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二是金融政策。主基调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金融安全首次提升到治国理政高度,在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部署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并强调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原则。从近期数据来看,金融“脱实向虚”情况有所好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出现回升。随着外贸管理的加强和海外收购政策的从严,资金外流明显放缓,人民币汇率逐步回稳,今年9月末外汇储备回升到3.1万亿美元。
三是监管政策。主基调是补齐短板、治理乱象。金融监管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加强了监管。保监会针对治理失效、虚假资本、违规运用资金、粗放发展等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加大了对保险市场乱象的整治。
2
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人身保险业密切相关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机制都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是经济增长。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17年全球45个主要经济体将在时隔10年后再次出现经济全部增长的局面,全球经济正在同步好转,我国外贸明显回暖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个判断。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今年9月我国制造业PMI数据创5年来新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态势日趋明显。
二是财富积累。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居民财富也得到了快速积累。2016年,我国GDP达11.2万亿美元,相当于日德英三国之和,发电量达6.1万亿度,超过美日德三国之和,这是工业革命数百年以来的历史巨变。我国人均GDP已达81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万美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富足标准。我国居民储蓄率居全球首位,今年8月末住户存款余额达64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28万亿元,合计将近100万亿元。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迅速扩大,将对人身保险业产生巨大需求。
三是制度安排。功能定位和制度安排是人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外因。过去几年,人身保险业的配套制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重大突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出台商业保险承办大病保险、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税优健康等一系列政策,前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在全国推进基本医保信息联网建设中引入商业健康保险。这些都为人身保险业改革发展、回归本源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3
科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中国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国,较好地把握了后发优势,在科技运用上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从全球最大企业和最新企业数据来看,共有53家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美元的企业,中国有13家,仅次于美国的22家;共有252家独角兽公司,中国有98家,仅次于美国的106家。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下一阶段全球科技创新将是美中两国领跑的大格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运用,对传统的人身保险业正在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是科技改变客户。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既改变了传统一代的消费者,又培养了新的互联网一代。科技提高了客户接触保险的便利性,促进了保险消费的信息对称,也使消费者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科技改变服务。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颠覆了人身保险业传统的接触客户方式,“大数据+云计算”可以用来改进产品定价和实现精准营销。人脸和图像识别等技术正被运用于管理服务,一些传统岗位正在被新的技术所替代。
三是科技改变路径。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银行渠道产生了一批银行系保险公司,网络渠道正在产生一批科技系保险公司,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系企业具有强者恒强、掌握海量客户、垄断接入渠道等优势,对传统人身保险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一些新开业公司选择将核心系统架在金融云上,不再独立开发系统,既省钱,而且运营效率还高。
女士们、先生们:
天变道亦变。面对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科技变化,人身保险业怎样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怎样才能落实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稳步推进回归本源、创新变革。关键要做到八个牢牢把握:
第一,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事关发展的原则立场。人身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在人民、前途在人民、价值在于增进人民福祉。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身保险业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决策中出问题、走弯路。这几年,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的乱象,就是没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致。
人身保险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重点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在需求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于人民群众对意外、健康、养老等多层次保障的期待,不断升级传统需求,积极拓展新兴需求,支持扶贫攻坚战略,加大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衡量人身保险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欢不欢迎,只要人民群众满意的产品、欢迎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在供给上,坚持让利于人民群众。
深化人身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经营成本,挤出产品价格的不合理“水分”,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特别是在大病保险、税优健康养老保险等政策性业务中,要充分体现中央政策惠民利民的意图。在服务上,支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2016年人均GDP达5.4万元,是1978年的141倍。
人身保险业要发挥好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有效转移风险、平滑财务波动、增加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使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脱离了实体经济,人身保险业就会陷入到自我循环、自娱自乐的怪圈,甚至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外部效应。这几年,少数人身保险公司通过虚假资本大肆扩张,大肆举牌冲击实体经济,以各种嵌套资管产品大搞体内循环、自拉自唱,也是资金“脱实向虚”的具体表现。
人身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应体现在负债、资产经营的全过程,将其简单理解在负债端或者在资产端,都是一种片面化、狭隘化的理解,歪曲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意。我们应当从广义范畴去把握人身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丰富内涵:
一是稳定生活。要在意外、健康、养老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保障,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难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更加稳定。比如,随着医改推进,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至2016年的30%以下,那商业健康保险能否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促进消费。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减缓风险冲击,稳定未来信心,提高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促进生产经营。2016年,我国消费占GDP比重为64.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在促进消费方面,人身保险业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三是支持建设。要通过发展人身保险业,汇聚居民闲散资金,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推动长期资本形成,支持资本市场建设,促进资金供需更加匹配,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资金,降低实体经济杠杆,支持国家战略和重大建设。
第三,要牢牢把握守住风险底线这个根本主题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金融业如果守不住风险底线,一切都是白搭,这在国内外是有深刻教训的,AIG、雷曼兄弟等就是典型。这几年,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的治理失效、虚假资本、违规运用资金等问题,就与漠视风险直接相关。
人身保险业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才能实现有意义有质量的改革发展。一是强化合规理念。经营管理要尊重客观规律,遵守市场规则,平衡好风险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从源头防控风险,不能投机取巧、急功急利,更不能试图钻制度空子甚至以身试法。
二是强化风险管控。重点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正常的资产负债错配是金融业的利润来源之一,但不能错配过大。要加强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期限等匹配管理,完善定价、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资产负债在长期、中期、短期上的科学匹配,防止错配过度。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管理不可偏废,要两头都抓住,两头都要抓好。三是强化责任追究。明确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完善风险处置机制,严肃风险追责,发生风险倒查责任、终身问责。
第四,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几年,人身保险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因为改革改多了、改过了,恰恰是因为改革还没有到位,还不够彻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些发展中、前进中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保险业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也必将因改革而强。下一步,人身保险业的改革将是过深水、涉险滩、啃硬骨头,不仅需要勇气、毅力,更需要定力、智慧。一是坚持市场取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人身保险业条款费率、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稳步放开前端,切实管住后端,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倒查深层次原因,提出明确举措,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身保险业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坚持开放方向。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稳步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外资进入健康和养老保险等领域。有序扩大双向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譬如,2016年我国出境达1.22亿人次,境外消费1098亿美元,大家知道,在办理出境签证时,往往需要事先购买意外和医疗保险,我们在国内也可以推动形成类似规则。推动人身保险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第五,要牢牢把握提升内含价值这个根本规律
金融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在人身保险业主要体现为提升内含价值。从国际上来看,越是保险业的百年老店,往往越注重内含价值的提升。这几年,少数人身保险公司通过销售短期限产品,虽然发展很快,块头不小,但业务结构单一,内含价值不高,而且容易导致业务大起大落,形成流动性风险隐患,也对全行业产生了涸泽而渔的负面作用。
人身保险业提升内含价值,既要尊重保险经营的特殊规律,也要遵循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一是长期化。内含价值是公司未来利润在当前的一个映射。从事人身保险业,首先就得有长期经营的理念。人身保险业的特殊性是收入在前、成本在后,投入在前、利润在后,要有耐心才会有回报。要着力增强业务的稳定性,提高定价的合理性,提升产品期限的科学性。
二是专业化。要着力解决盲目跟风的问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找准市场定位,挖掘空白领域,加强深耕细作,实现错位竞争。尤其要提升负债管理能力和专业投资能力,同样的风险,别人不敢保,你因为有数据积累、科学定价和合理风控,就敢于承保。同样的产品,别人销售时连哄带蒙,你因为有优质的服务,老百姓就愿意买。
三是精细化。别人跑冒滴漏,成本高企,你能精细管理,严控成本,内含价值自然大不一样。拉人头、拼价格等外延式粗放式的扩张老路必然走向没落,只有通过精细管理实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六,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驱动这个根本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创新的运用中,伴随着无数传统产业和企业的没落,以及无数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兴起。“不主动改变,就等待被时代改变”是整个人类科技进步史上不变的规律。当前,信息科技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全面深远影响,并以汹涌之势影响、改变甚至颠覆金融业。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看不见、看不懂、看不上,最后来不及。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驱动这个根本动力的关键,就是要主动出击,将人身保险业插上科技化的翅膀。一要增强科技意识。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机遇意识。目前已有不少科创企业进军保险业,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近日众安在线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已过千亿,估值过万倍,是否合理我们姑且不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对这类科创企业巨大发展潜力的认可。
二要运用科技手段。主动运用信息科技,推动保险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改革创新。譬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客户群体开发的针对性;通过人脸识别、智能客服、大数据,改进客户服务体验;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革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高经营效率。三要加大科技投入。从资金、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行业创新变革能力。
第七,要牢牢把握强化保险监管这个根本手段
金融是最需要监管的领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乱象,与监管存在短板直接相关。这几年,人身保险市场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有些乱象与监管不力直接相关,说明强化监管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强化人身保险业监管,重点是堵塞制度漏洞,补齐监管短板,治理市场乱象,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一要扶优。推进分类监管,形成正确导向。坚持质量优先,严格落实业务结构、业务质量与分支机构审批挂钩的准入政策,引导公司优化结构。完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真实创新。
二要限劣。强化精算规定、费率管理、中短存续期业务规定等政策执行,稳步降低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严格核查产品报备,对违规产品公司坚决暂停一定期限报备产品,严惩责任人,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强化责任准备金、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现金流压力测试等监管,遏制“短债长配”。
三要治乱。对于违背经营规律、形成风险隐患的保险机构,坚决予以整治,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监管履职问责,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第八,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
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只重业务不讲政治、只重利益不讲大局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就与这些公司党的建设薄弱、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不够有关。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人身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一要把好方向。加强党对人身保险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确保改革发展和监管不偏向,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要抓好党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好人身保险系统领导班子,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切实抓好人身保险企业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加强人身保险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
三要带好队伍。目前,若包括销售人员在内,人身保险从业人员已达700万,居金融业之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任务繁重。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人身保险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女士们、先生们:
五百多年前,人身保险业因风险管理和保障而生,近四十年来,我国人身保险业因创新变革而发展,未来,人身保险业也必将因回归本源而强大。让我们行动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人身保险业回归本源、创新变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安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