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智能驾驶,保险大有可为公司动态
在过去十年间,汽车业电动化转型如火如荼,当下汽车智能化转型的鼓点更是愈发急促。随着关键技术加快突破,产业政策日益完善,海量资本潮水般涌入,智能驾驶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回顾2024年,我国在汽车智能驾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堪称“里程碑”之年:在家用车领域,问界、小鹏等主流品牌量产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使用率突破30%,“20-25万元”价格区间内搭载城市NOA功能的汽车渗透率从年初的2.1%渗透率迅速攀升至年底的24.7%;在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加速出圈”,在武汉等城市街头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多方广泛关注。
作为汽车制造大国,我国积极拥抱这一趋势,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智能汽车新高地。进入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将继续跑出加速度,驶入商业化推广的快车道。
01
护航智能驾驶高质量发展,保险大有可为
智能驾驶产业蓬勃发展,但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完善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如何建设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如何营造产业发展良好市场环境,都是智能汽车最终走向商业化推广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在提升道路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一点在平安产险的理赔数据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如部分品牌伴随OTA迭代升级车辆安全性能得到持续提升、事故率显著下降,L3/L4测试车在简单道路环境中的驾驶技术已超过70%的人类驾驶员。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中短期仍存在道路事故风险。平安产险道路测试结果显示,L2+量产车驾驶技术与人类驾驶员仍有差距,如“障碍物横穿马路应急刹车”等日常驾驶场景下,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率仅为89%,而人类驾驶员几乎可以达到100%。同时,由于智能驾驶范式下的“人机共驾”情形,产生了人机交互冲突等一些新的车辆行驶风险。
我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均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探索和制定工作,为智能驾驶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层面,立法以发布引导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主;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50多个城市先行先试出台地方性法规。然而,现有法律体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数据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道交法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智驾场景人机定责难;另一方面数据监管与立法需要健全,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导致汽车制造商、系统供应商、车主以及保险公司等各方主体在数据交互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争议。
客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收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安全性的担忧、对事故责任的顾虑成为阻碍技术普及的关键障碍。 一是对安全性的担忧是商业化普及的最大障碍,平安产险近期围绕智能驾驶开展的客户调研显示,42.2%的用户将“技术问题(安全性需要高度可靠)”视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在家用车中商业化的最大障碍; 二是对事故责任的顾虑是商业化普及的第二大障碍。同一调研显示,“法律问题(责任主体的明确等)”是该问题第二高比例的选项,有26.1%的用户选择。
保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风险转移、经济补偿功能,可以为智能驾驶风险提供全面保障,通过第一时间介入先行赔付,缓解消费者和主机厂的后顾之忧。保险是营造“让消费者敢用”良好环境的重要工具,为智能驾驶产业高质量发展系上“安全带”。
02
平安产险相关的探索及思考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汽车强国”战略,助力汽车智能化变革,监管带领行业开展积极探索,为贯彻落实监管部门的工作精神,平安产险于2018年成立智能驾驶项目组,积极开展承保实践的同时,围绕产品、定价和理赔等持续打磨内部能力:产品方面,深度参与地方保险监管部门创新保险产品和条款研究,2024年推出业内首个智能驾驶责任保障计划;定价方面,与头部智能驾驶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安全性研究,同时创新性地拓展传统精算定价方法,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安全评级荣获国家专利认证;理赔方面,持续优化理赔处理流程,增设智能驾驶汽车事故信息收集环节,积累相关数据以赋能事故责任清分和智能驾驶风险研究。
在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平安产险副总经理丁珂珂在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智能汽车配套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智能汽车事故人机认定的相关法律,并加快智能驾驶汽车数监管立法进程。
平安产险智驾项目组建议积极探索适合智能汽车的保险。参考英日等国家的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经验,建立“车险+非车险”组合产品保障机制。 一方面,针对与交通事故相关的风险,研发智能汽车专属车险产品,现阶段建议采用“小步快跑、高效落地”的解决方案,同时为未来技术变革后的保险模式重构预留足够空间。从两方面提升车险产品与智能汽车保险需求的匹配度:一是简化客户理赔流程,聚焦于服务终端消费者,不以事故责任清分为赔偿前提,实现高效救济受害人,体现保险“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二是参考英国和日本已施行的“单一保险模式”,即使用“一张保单”全面覆盖智能汽车各使用场景和模式下的风险。 另一方面,针对与交通事故不直接相关的风险,如智能驾驶系统功能缺陷、网络安全引发的数据泄露、主机厂舆情风险等,建议研发专属非车险产品覆盖。两者互为补充,为智能驾驶产业的商业化落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
考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兼顾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平安产险从短期、长期两个方面提出智驾保险产品的落地实施路径:
短期,为快速响应客户保险诉求、树立行业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快速推动智能驾驶车险产品落地,规避从零开始研发全新保险产品的低效、耗时,确保车险与时俱进、快速把握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的发展机遇。 二是加强智能驾驶保险保障正向宣传。建议深入挖掘智能驾驶保险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服务案例,通过多渠道正向宣传,树立保险业全面保障消费者权益、护航国家战略产业的正面形象。
长期,为维护智能驾驶车险长期健康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配套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跨行业数据合作共享机制:建议中银保信或保交所牵头,联合车企、第三方鉴定机构等参与智能驾驶汽车数据标准制定、筹建统一数据平台为全行业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 二是搭建智能驾驶汽车定价体系:建议用好中保研等行业内部能力建立智能驾驶汽车安全评级并应用于车型/智能驾驶系统定价,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是建立智能驾驶汽车理赔标准:建议行业合力制定相关理赔标准及处理规范、规则,加强智能驾驶汽车事故理赔工作流程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保险业通过积极推动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有利于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牢筑产业发展的护城河,也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重大战略性产业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