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盖棺论定“相互保”,信美相互被罚近百万,故事还在继续…公司动态
2018年10月30日,深受爱戴的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去世,他的名言“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与其去世的消息一起,瞬间刷爆朋友圈。
信美人寿董事长杨帆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句话,但没想到一语成谶,这竟然也成了信美人寿联手蚂蚁金服打造的“相互保”命运的最真实写照。
1、“相互保”迎来大结局,监管历数“两宗罪”,罚款93万元
2018年10月16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牵手发起会员单位蚂蚁金服在杭州举行发布会,宣布二者深度合作开发的创新型重疾险产品“相互保”正式上线开售。早在发布会前,该产品就已经在圈内引发不少关注,因为截至2018年10月15日,产品正式开售的前一天,预约投保该款产品的人就已经超过千万,上线一个多月,人数更是突破2000万。
前所未见的产品形态、疯狂的扩张速度,一时引得整个保险行业侧目,“相互保”当之无愧成为2018年保险业的最大爆款。不过有关产品的争议也开始充斥行业,挺之者有之,谤之者有之。
这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结果,2018年11月27日,蚂蚁金服、信美相互双双发布声明称,由于监管指后者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条款和费率等问题,要求其停止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销售《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而曾经的“相互保”将更名为“相互宝”,成为一个纯粹的网络互助计划。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网络互助与保险再度被强制分割。
虽然判定“相互保”违规,但监管部门对于信美人寿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迟迟没有落地。经过近半年时间后,监管部门对此方才盖棺论定。
4月12日上午,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针对信美人寿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银保监罚决字〔2019〕3号)》(以下简称“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根据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银保监会曾对信美人寿涉嫌违法案进行了调查、审理,并依法向当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在法定期限内,当事人信美人寿、信美人寿董事长杨帆和信美人寿总精算师曾卓提出了陈述申辩,银保监会在对陈述申辩意见进行了复核后,给出最终结论:
经查,信美人寿存在以下违法行为:
一、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信美人寿在“相互保”业务中通过产品参数调整的方式改变了产品费率计算方法以及费率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
时任董事长杨帆和时任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曾卓对上述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二、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信美人寿在“相互保”业务中向保险消费者传达“相互保”产品依法合规的错误信息,以及第一年参与成员分摊金额仅需一两百元的误导信息。
时任董事长杨帆和时任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曾卓对上述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在杨帆以及曾卓进行申辩后,监管部门还是坚持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不予采纳,并决定作出如下处罚:
一是信美人寿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根据该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对信美人寿处以罚款40万元;根据该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对杨帆给予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对曾卓给予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
二是信美人寿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根据该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信美人寿处以罚款25万元;根据该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对杨帆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对曾卓给予警告并处罚款7万元。
也就是说,银保监会合计对信美人寿以及当事人罚款93万元,其中,针对信美人寿罚款65万元,针对个人罚款28万元。
在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发布之后,信美人寿很快发布一则声明:
作为一家初创的新型保险机构,信美相互一直努力于普惠金融和共享经济的实践探索,本着自助、互助、助人的初心,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保险保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使命,从未想过、更不会有意欺骗消费者。然而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确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思考,接下来我们会加强对各项监管制度的细致研究,与监管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汇报沟通,在业务发展中不断加深对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理解。今后我们也会不忘初心,在监管指导和社会监督下继续坚持创新,为会员和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相互保”事件盖棺论定,但其引发的故事仍在继续,其引发的热烈讨论也足以让行业思考些什么。
2、转型网络互助,“相互宝”成员已经突破5000万人
2018年11月,监管对“相互保”作为违规的判定,但似乎并没有影响之后“相互宝”的发展,如今,故事仍在继续,“相互宝”总用户量已经突破5000万人。
这一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早年蚂蚁金服的另一利器——余额宝,余额宝上线半年时,用户数量尚未突破5000万人。
余额宝上线于2013年,“相互宝”上线于2018年,二者间隔的五年恰恰是中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五年,从单纯的理财,到寻求风险保障,中国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接受度已经大为提高。
在“相互宝”的示范下,在诸如蚂蚁金服这样的流量巨头的加持下,一度因为监管严格切割网络互助与相互保险,并严厉打击“擦边球”行为而沉寂的网络互助再度受到资本热捧,而且不同于以往中小平台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一次,更多是流量巨头主动加入战局。
就在“相互保”上线不久,京东即联合众惠财险推出“京东互保”,不过上线仅一天即遭下架。
在“相互保”被定性违规,“相互宝”上线后,滴滴金融悄然上线网络互助计划“点滴相互”。虽然远远不及当初蚂蚁金服推出“相互保”那般轰轰烈烈,但很快也已经有超万人加入其中。
最近引发众人关注的是,4月9日,电商巨头苏宁推出“宁互宝”互助计划并展开内测,称“0元即可加入,最高可获30万的抗癌互助金和最高10万的身故互助金”,计划在产品成熟后再向公众推出。
以网络互助起家的水滴公司也受到资本青睐,3月,其宣布完成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5亿元,由腾讯领投,高榕资本、IDG资本、DST Global创始人尤里·米尔纳等知名投资人跟投。
巨头的入场或许意味着,网络互助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收获的季节也许就要到了。
市场经济中,商业机构的行为,往往都有市场需求在支撑,而有需求就意味着有痛点。网络互助所要解决的痛点无疑就是人们对于健康的担忧,对于日益提高的医疗费用的担忧,以及传统保险服务信息不透明、价格高企等弊端。
传统保险公司为寻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将目标聚焦于中高收入阶层,因为其风险保障意识较强,而价格敏感度较低,但现实中,往往是中低收入阶层才更需要风险保障,网络互助的出现,为提高这些人的风险保障程度创造了新的可能。
蚂蚁金服提供的数据显示,相互宝的5000万成员中,有31%来自农村和县城,47%为外出务工人员。而已经获得救助金的24位成员中,也有一半来自低线城市和农村,大部分是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
或许从目前来看,网络互助这一类互联网产品尚不足以动摇保险公司传统业务模式,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愈发透明,传统的保险商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3、资合?人合?中国特色相互保险在矛盾中创新
在有关“相互保”的这场博弈中,最受伤的非信美人寿莫属,该公司为“相互保”筹备近一年时间,将其视为公司业务取得突破发展的一大契机,结果最终却被监管判定违规,赔了夫人又折兵。
信美人寿获批筹建于2016年,是同期获批的三家相互保险社中唯一一家寿险类相互保险社,也可以说是国内首家聚焦寿险的相互保险社。
作为国内首批相互保险社,因为无前车之鉴,信美人寿、众惠财险、汇友财险(原名汇友建工财险)自诞生伊始就自然肩负着探索中国特色相互保险公司发展路径的重任。这其中,因为信美人寿发起单位中有蚂蚁金服这一流量巨头,因而更受关注。
2017年5月正式营业后,信美人寿先后进行多种尝试,例如瞄准校友群体,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打造针对校友群体的定制保险计划等。更重要的还是其与蚂蚁金服之间的合作,包括为支付宝会员定制“宝贝守护计划”,允许支付宝会员用自己的会员积分来兑换这款保险,并在这款产品中的理赔服务中尝试“陪审团”制度,也一度引发不少关注。
众惠财险也在创新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深入各种互联网场景进行产品定制,其也是率先尝试与网络互助平台合作推出保险产品的公司,只是由于试点范围较小,并未引发大的关注。
尽管创新不断,但除个别产品外,三家相互保险社整体并未激起大的水花,也引发了市场关于国内相互制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一开始定位于专注建筑工程领域的汇友建工财险,在2018年还进行了更名,拿掉了“建工”二字,或者也是对自身定位一种重新审视。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早在2015年1月原保监会就已经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但一些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相互保险是国际主流的保险商业模式,一般而言,股份制公司属于“资合性”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按股份多少进行表决,而相互保险属于“人合性”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一般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
在组织形式上,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制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因如此,相互保险公司的资金准入门槛往往较低,然而从三家相互保险社的初始运营资金来看,汇友财险为1亿元,众惠财险为2亿元,信美人寿更高达10亿元,远超一般相互保险组织1亿元的门槛,几乎与股份制公司无异。于是从一开始就有人说,门槛太高,背离了相互保险的初衷。
当然,监管部门这种折中而又创新的做法,保守之余,也有好处,抬高了门槛的同时,也有效防范了风险,但“资合”与“人合”之间根本性的矛盾关系,也将长久困扰相互保险公司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