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业协会曹德云:详解国际化解利差损风险六大手段,发展的问题还须在发展中化解公司动态
编者按
8月17日,慧保天下、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回归本源·蓄时成势|2024人身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和精算师协会联合委员会党委副书记曹德云出席活动并发表了题为《把握规律、主动有为,推动新时期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
曹德云在讲话中着重回应了当下行业热议的利差损风险问题,他指出,利差损不是我国保险业的特有风险,纵观国际保险发展史,日本、美国、欧洲都经历过长期的利差损。
结合国际经验,曹德云在讲话中还重点介绍了国外发达保险市场应对利差损风险主要采取的六种手段:降低预定利率、调整产品结构、拉长资产久期、适度信用下沉、增配境外资产以及增加权益投资或另类投资。
曹德云在讲话中强调,保险业利差损的外在表现是投资收益率低于保险预定利率,但其内在成因及影响较为复杂,利差损,是保险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针对化解利差损问题,曹德云最终提出六大建议:包括强化负债端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专业配置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助力负债端转型;发挥长期资本作用,推动良性循环;做好“五大篇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创新。
以下即为曹德云演讲全文:
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和精算师协会
联合委员会党委副书记 曹德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前不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国各地正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蓝图,对包括保险业在内的各领域做好工作、对满足社会公众美好生活愿望,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召开2024人身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既是保险业的一大盛事,也是行业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首先,我代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01
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保险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保险业先后经历了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的复业拓展、以加入WTO为标志的扩大开放、以政策松绑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以严监管为基调的规范调整、以模式转换为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33.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0.9万亿元,双双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55万亿元、同比增长4.9%,赔款与给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33.1%,新增保单件数472亿件、同比增长40%,行业整体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放眼国际,自2017年起,我国就开始占据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其中寿险市场占全球的比重最高达到50%左右,成为世界保险巨头纷纷看好的优质投资地区。
但也要看到,我国保险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行业的发展,与云泽局长提出的“大保险观”发展要求相比,与14亿人的保险保障需求和民生福祉相比,与金融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相比,我国保险市场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业内外形势环境的复杂变化,行业进入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趋势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回落速度不及预期,降息时机、路径仍不明朗,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大,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新动能加快壮大,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市场震荡波动,利率中枢持续走低,部分传统行业和领域趋势性收缩,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从行业形势看,近年来负债端一直面临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的转型调整压力,新会计准则、偿二代二期实施,也将对公司财务报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金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新变化,同时保险公司利润下滑明显,利差损压力陡增。这里,有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影响;有会计评估规则的影响,未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因为750曲线持续下移,需要大规模增提责任准备金;也有负债成本较高,调整存在时滞,固定收益型储蓄类产品占比较大,经营严重依赖利差等因素的影响。
为此,监管部门从去年7月起,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负债端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渠道端实行“报行合一”,尤其是本月初出台的人身险产品定价机制,推动普通型、分红险、万能险产品预定利率分批进入2.5%、2.0%、1.5%时代,推动全渠道“报行合一”,更是推动了“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的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正式拉开了寿险业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有效缓解了新增保费的利差损压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低利率环境可能将长期持续,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势短期可能难以扭转,预定利率在3.5%、3%的存量保单续期保费在持续流入,寿险资金的整体平均负债成本可能接近4%,利差损压力仍然较大。
02
国际保险业应对利差损风险的经验借鉴
利差损不是我国保险业的特有风险,纵观国际保险发展史,日本、美国、欧洲都经历过长期的利差损。回顾其利差损的过程和表现:一方面是保险公司长期销售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追求规模、高度依赖利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经济衰退、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保险资金投资回报大幅低于预期,利差损风险加剧,日本、欧洲纷纷出现保险公司破产,美国更是爆发两次破产潮,累计上百家寿险公司破产。
总结其应对利差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降低预定利率。比如日本,将负债评估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挂钩,推动评估利率从5.5%持续降至0.25%,行业平均预定利率(含存量)降至1.82%。比如德国,2004年保证利率为3%,2012年之后,监管将评估利率的确定依据改为10年期欧元掉期利率,2022年保证利率降至0.25%。
二是调整产品结构。美国大力发展投连险、变额年金等独立账户业务,占比持续升至40%左右,美国健康险业务占比也高达30%。日本储蓄型保险占比由45%降至20%以内,定期寿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从22%升至50%左右,同时采用较为保守的生命表增加死差、加强费用管控提升费差,逐步扭转了行业对利差的严重依赖。
三是拉长资产久期。日本主要寿险公司10年期以上债券配置占比,从11.7%提升至70.9%。美国寿险一般账户10-20年期债券占比,从28.8%提升至33.2%,20年期以上超长期限债券的占比,从33.1%提升至40.7%。通过拉长资产久期,增加了期限利差收益,强化了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并有效降低利率进一步下行带来的再投资风险。
四是适度信用下沉。美国拥有发达的债券市场,寿险一般账户中,企业债占比从54.3%升至62.2%;通过适度降低第1等级债券占比(从72%降至61%)、同步提升第2等级债券占比(从25%升至36%),进一步获取信用利差,但第1和第2等级债券的合计占比始终维持在90%以上,兼顾了投资的安全性。
五是增配境外资产。日本寿险业普遍降低国债配置,外国证券配置比例从13.1%升至2021年的32%,其中外国债券占比30.2%。德国安联的公司债投资组合70%投向美国和欧元区。法国安盛的政府债配置以欧洲为主,兼顾分散化。
六是增加权益投资或另类投资。典型代表是德国,2009-2020年,德国寿险业固收类资产的占比,由87.1%下降至82.5%,权益类资产占比由5.6%上升至11.9%。同时,德国的另类投资市场相对发达,德国寿险业还增加了长期股权等另类资产配置,占比从2.4%提升至8.5%。日本保险公司在低利率时期,也将另类投资作为提升收益的重要品种。
03
对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的认识和思考
利差损是全球保险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难题,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妥善应对。
(一)对利差损风险的再认识
保险业利差损的外在表现是投资收益率低于保险预定利率,但其内在成因及影响较为复杂。
一是形成机制复杂。利差损的形成,与负债端的经营理念、产品结构、定价机制、营销模式、内部管控等密切相关,与资产端的资产供给、投资能力、风控水平、考核评价等也密切相关,甚至与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消费者投资理念、监管环境等也密不可分,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是影响周期长。保险公司依据会计准则评估未来负债和收益水平,主要基于预定利率假设和投资收益率假设。保单从生效到给付的时间长达数十年,导致利差损的影响周期具有很长的时间差,极大增加了预判和管控难度。
三是系统性特征较强。保险行业高度竞争格局和保险产品同质化,导致产品的定价利率趋于收敛,随着利率中枢长期下行,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从利差益转为利差损,且通常叠加较差的外部市场环境,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带来行业系统性风险。
(二)对化解利差损风险的思考
一是坚持针对性化解,因时因地制宜。各国保险业利差损的发生及应对,虽有共性,但也因为各自经济形势、金融环境、保险业发展特点的不同,在利差损的表现形式及应对举措上,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其利差损集中爆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环境,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妥善解决我国保险业的利差损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尊重保险行业规律,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方案。
二是坚持全局性谋划,协同精准发力。保险行业负债端应当坚定推进转型发展之路,提升保险产品内含价值,在同业竞争中坚持审慎经营理念,拓展死差、费差等综合利润来源;资产端应当协同发力,深刻把握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资产负债统筹联动,研究确定利率下行周期合理的配置结构、投资策略和收益目标。
三是坚持战略性布局,塑造发展动能。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险行业破解长期利差损问题,关键是主动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大局,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找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战略性布局,塑造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
(三)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利差损,是保险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这里提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负债端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加强对负债成本的审慎监管,通过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负债机构,降低负债成本;同时提高长期限的传统寿险、年金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降低利差依赖;适当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比重,降低刚性成本;通过提升业务价值及品牌影响力等,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带来的负债成本显著上升。
二是提升专业配置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和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主动应变、谋变、求变,固收投资配置和交易并重,围绕经济转型方向适度增配另类资产稳定收益,权益投资保持稳健的配置比例和仓位水平,加强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扩大资金配置有效前沿,构建多元化、国际化投资组合,做好币种、区域、久期、品种的整体布局和动态调整,扎实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推动大类资产配置贡献更多投资收益,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助力负债端转型。从行业战略层面立足于资产负债一体化,牢固树立双轮驱动经营理念,改变负债驱动资产的发展模式;从公司经营层面加强资产负债统筹联动,从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等全链条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关键精算假设,促进产品结构优化;从投资层面积极增配长久期债券和类固收资产,缩小久期缺口。
四是发挥长期资本作用,推动良性循环。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等天然属性,要增强跨周期配置能力,跳出“房地产—土地—金融”的旧模式,主动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优化长期股权投资,推动形成“资金—资本—资产”的良性循环,将保险资金的“势能”转化为支持国家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动能”。
五是做好“五大篇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险资金在科技金融方面,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发挥影响力投资作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普惠金融方面,积极服务于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在养老金融方面,发挥资负匹配、风险管理、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数字金融方面,积极探索AI赋能业务新场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在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协作等领域的应用。
六是加强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创新。保险资管业协会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行业在前沿领域研究、机制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业务运行监测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探索争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的鼓励政策,用好QDII投资额度,发挥香港市场桥头堡作用,适度加大境外资产配置。继续探索股债结合创新保险资管产品的实现形式。探索健全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特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