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微博【上海一中院】3月28日上午消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的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犯集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一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吴小晖及其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社会各界群众及被告人吴小晖部分家属等五十余人到庭旁听庭审。
起诉书称吴小晖涉嫌“集资诈骗罪”,其通过隐瞒实际控制关系,通过产业公司控股安邦财险、安邦集团,以安邦财险为融资平台,指令该公司开放投资型保险产品并主导产品设计,授意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宣传折页等申报材料,骗取保监会的销售批复,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截至2017年1月5日,累计向1056万余人次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超出批复规模募集资金人民币7238.67亿元,并将部分超募资金转移至吴小晖实际控制的产业公司,用于对外投资、归还债务、个人挥霍等。至案发,实际骗取652.48亿元。
吴小晖的另一项罪名是“职务侵占罪”,起诉书称,2007、2009年两年,吴小晖先后将两笔30亿元、70亿元的保费资金划转至自己实际控制的产业公司,用于支付产业公司拖欠工程款及利息,增资安邦财险等。
起诉书认为,被告人吴小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巨大; 其行为已分别触犯《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集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追究吴小晖的刑事责任。
吴小晖被公开审理,安邦被监管部门接管,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成立……神话破灭了,但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中国政府高层治理金融乱象,强化金融监管的决心不容小觑,正如此前财新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从中也可以看出今后国内强化金融监管的尺度。凡是涉及金融违规的事,没有小事。同时,处理安邦保险为金融整治树立了标尺,即使如吴小晖一样长袖善舞,“背景”深厚,触碰到金融红线也一样会受到处理。
庭审细节曝光:吴小晖称自己不懂法律
3月28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的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犯集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一案。随着庭审的进行,更多审理细节被逐步披露。
案件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之后,被告人吴小晖对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均提出异议,被告人吴小晖表示自己不懂法律,不知道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公诉人、辩护人先后围绕本案指控的事实向被告人吴小晖讯问、发问。被告人吴小晖承认其控制的产业公司入股安邦财险、安邦集团,但否认曾担任安邦财险的副董事长;承认在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过程中曾收到保监会禁止超规模销售的监管函,但其个人理解没有超过规模。对起诉指控事实有关的其他问题,被告人吴小晖或者没有正面回答,或者部分否认。
法庭调查进入举证、质证环节:
首先,由公诉人向法庭进行举证。公诉人出示的证据分为主体情况、集资诈骗事实、职务侵占事实、综合证据四部分进行出示。第一,公诉人出示主体情况相关的证据。
公诉人出示了安邦财险及安邦集团的公司工商登记设立和变更资料、保监会的相关批复、吴小晖任职情况等书证,证明安邦财险于2004年成立。成立时7家初始股东中,6家是吴小晖实际控制的产业公司。吴小晖先后任安邦财险的董事、常务副董事长。2011年,安邦财险变更为安邦集团。2013年,吴小晖任安邦集团董事长、总经理。2014年3月和12月,吴小晖控制的中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产业公司分两次增资180亿元和 319亿元入股安邦集团。截至2014年12月1日,安邦集团注册资本619亿元,吴小晖控制的37家股东公司控股比例达98.22%。
被告人吴小晖表示: 其不是安邦的筹备组组长; 曾任安邦财险的董事和安邦集团的董事长,负责公司战略;作为董事长保留了否决权。辩护人除同意被告人吴小晖的意见外,还提出原安邦财险、新安邦财险和安邦集团都是依法设立的。
公诉人继续举证,播放原安邦集团多位高管及吴小晖妹妹吴某某等证人的作证视频、出示证人证言,证明200多家产业公司都是吴小晖个人所有和控制的公司,并利用其中38家公司,通过2011年6月和2014年的两次增资入股,绝对控制了安邦集团及安邦财险等子公司; 吴小晖将安邦财险作为融资平台,采用对安邦系公司与产业公司实施明暗两条线管理的方式,掌控核心财务人员,打通安邦保费资金与产业公司之间的划转通道,为其将安邦保费资金转移至产业公司作了充分准备。
吴某某的证言还证实,吴小晖将其安排到产业公司工作,帮助设立和管理产业公司; 吴小晖让其多次借用老乡或亲戚的身份证注册了大量空壳的产业公司,其中部分公司用于增资入股安邦。
公诉人还宣读或出示了其他安邦集团高管及工作人员,产业公司高管、工作人员、挂名股东等100余人的书面证言,出示了工商查询资料、产业公司名录等书证及司法鉴定意见书,与前述证言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前述证言的内容。
被告人吴小晖表示,有的产业公司以前的股东不是他,他也不知道有这么多产业公司。辩护人除同意被告人吴小晖的意见外还提出,部分产业公司成立于安邦财险之前; 部分相关证人系在产业公司成立后进入产业公司,并不清楚产业公司的成立情况,相关证言系推断。
公诉人宣读安邦集团、安邦财险、产业公司高管及工作人员等30余人的证言,出示有关公司相关人员微信往来审批截图、记账凭证、银行流水、用款申请单、保监会的行政认定函等书证及司法鉴定意见书,进一步印证被告人吴小晖通过隐瞒对产业公司的实际控制关系,再通过产业公司又实际控制安邦集团、安邦财险的事实,以及通过明暗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达到转移保费至产业公司的目的。
被告人吴小晖认为,证人证言、行政认定函和司法鉴定意见等都不属实,其没有转移资金,增资款是真实的自有资金。辩护人除同意被告人吴小晖的意见外,还提出资金转移到产业公司均系正常的资金运用行为。
公诉人继续举证,宣读了安邦集团、产业公司高管及工作人员的证言,证明2017年3月,被告人吴小晖知道警方开始调查安邦集团后,指令众多高管和关键岗位员工外逃或休假逃避调查,更换电脑、手机,删除“邦邦”审批系统,清理电子邮件及销毁数据资料、工作记录等方式对抗调查,隐瞒、掩盖犯罪事实。
被告人吴小晖表示,其没有逃避监管、对抗审查。辩护人除同意被告人吴小晖的意见外,还认为该组证据与指控的事实没有关联性。
截至发稿,公诉人第一部分证据出示完毕,庭审仍在继续,更多细节、更多深度分析,敬请持续关注『慧保天下』。
投资型财产险产品系主要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公诉人认为安邦财险才是吴小晖非法融资的平台,安邦保险集团旗下其他人身险公司,包括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安邦养老不在其中。
而吴小晖通过安邦财险融资利用的就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起诉书称其主导产品设计,授意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宣传折页等申报材料,骗取保监会的销售批复,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在销售金额超保监会批复规模后,无视监管规定,仍然下达超大规模销售指标,并以超募资金两次增资安邦集团以及安邦财险,虚构偿付能力,披露虚假信息。
对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慧保天下』曾有过深度解读。
其实,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并非新鲜事物,从2000年,华泰财险开发出第一款储蓄型家财险以来,其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发展情况深受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08年之前,以华安保险为代表的个别险企曾大肆发展投资型业务,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利差损风险凸显,监管逐渐提高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经营门槛,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暂停了一些险企的产品批复,导致在一段时间之内,非寿险投资型业务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
2010年,开始有险企重新获批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业务,2012年,资本市场回温,保监会也开始进一步拓宽险资运用渠道,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开始有所提升,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又再度引发了保险公司的重视。可以看到早在2010年就已经获批销售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安邦财险,正是在这一年加大了对于该类型产品的销售力度,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从2011年“无”,一跃升至近700亿元。天安财险是也在2013年获批经营投资型新产品。
2010-2015年安邦财险以及天安财险的
保户储金以及投资款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毕马威2016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截至2015年末,市场上共有8家公司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存量规模超过3000亿元,但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于安邦财险以及天安财险。2015年,两家公司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一项分别达到了1947.88以及1266.99亿元。而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年,财产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也不过8423.26亿元。
但从目前公诉人在起诉书中提及的数字来看,毕马威或许严重低估了安邦财险投资型保险业务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于2017年初,全面暂停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试点。
安邦发迹历程
从白手起家到十年后坐拥万亿资产,四两拨千斤般搞定成都农商行股权,火箭般速度入手金融全牌照,令人目瞪口呆的全球撒金,安邦这样的发家史,是资本运作和保险监管之间的历史空窗期造就的独特轨迹,是行业的偶然,也是那个尴尬时期的必然,即便没有安邦,也会有安这安那出现。
那么对于保险业而言,在这场资产驱动负债的浪潮里,又获得了什么呢?总资产快速扩大,理财型产品被百般吹嘘和青睐,保险牌照备受追捧,从冷宫到香饽饽,犹如当年六千点股市一般的万众欢呼。
然而保险业失去的也很多,踏实设计保障的少了,认真打造特色产品的少了,甘于固守传统市场的少了,扎实铺陈渠道的也少了。
如同六千点股市有四千点泡沫一样,群魔狂欢的保险业,怕是也有不少特殊的泡沫,终究被“保险姓保”这柄利剑冷冷刺穿。
2018年3月28日,一面关注吴小晖庭审细节,一面回首安邦发迹历史,仍令人不胜唏嘘。
需要指出的是,公开审理吴小晖的同时,由监管全面接管安邦集团,有关方面有意将人的问题、公司的问题进行了切割,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努力可见一斑。
更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谁接管,安邦仍是安邦,集团仍是集团,海外地产仍然是真金白银,庞大资产仍然会继续运作,更需要担心的恐怕是,失去了投资型保险的源源活水,是否还能找到新的燃料。在整个金融收紧的环境下,运作这台复杂机器的成本骤然变得高昂。
2004-2009年:“不起眼”的财险公司
自财险起家,2004年,安邦财险成立,总部设在浙江宁波,并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支机构。由多家来自汽车或交通业的股东组建而成。第一大股东上汽集团持股20%,其余股东则包括中石化、联通租赁集团、旅行者汽车集团、上海标基投资集团等公司,除了上汽集团和中石化,其他几家为民企股东。依托汽车业股东的资源优势和网点,成立之初保费规模便迅速扩张,2005年保费收入即突破10亿元。
此后数年,不断扩大业务网络,快速布局全国,成为一家全国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到2007年,其累计保费突破100亿元大关,到2009年,累计保费突破200亿元,跻身中型财产险公司之列。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保监会批准安邦产险在全国37家分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安邦产险是产险行业第一家获许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企业。
2010-2012年:默默布局金控集团
2010年1月,安邦财险以99%的持股比例,将当时经营不善、健康险保费收入排名倒数第一的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纳入囊中,并将其改名为“和谐健康保险”,由此获得健康险牌照;6月,安邦人寿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6月底,安邦保险集团成立,成为全国第八家保险集团,全年销售“安邦稳赢”和“安邦共赢”投资型综合保险共92.54亿元。
2011年,成立安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谐保险销售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瑞和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安邦保险集团;以50亿元获得成都农商行35%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2012年,开始默默在二级市场不断增持招行、金地集团、民生、工行、辽宁成大、吉林敖东、中国水电等上市公司股票,并全部跻身前十大股东之列。
2013-2016年:大肆收购、举牌,一举夺得“土豪”称号
2013年,安邦巨款增持并正式“举牌”招商银行、金地集团,分别成为其第四、第三大股东,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被冠以“土豪”之名。同年,安邦成立安邦养老。这一年,安邦投资型财险业务规模达974.70亿元,同比增长40.96%,集团合计的“保户投资新增保费”一项则高达1603.65亿元。2013年报亦显示,其99%以上保费均来自银保趸交产品。
2014年,安邦开启海外买买买模式,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收购比利时久负盛名的保险公司FIDEA、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此外,继续在A股大举买入,连续四次举牌金融街,持股比例达20%。据估算,一年内安邦在海外的投资额约为160亿元,在国内二级市场持仓股票的总市值超1000亿元。这一年,安邦旗下公司一年还增资近500亿元。
2015年,年初,安邦财险注册资本增至370亿元;安邦人寿注册资本增至307.9亿元;安邦在海外先后收购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在二级市场也不断增持,举牌金风科技、万科、同仁堂。数据显示,安邦人寿2015年末总资产达9216.1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约7.7倍;年末,安邦人寿发行150亿元资本补充债。
2016年,安邦继续收购之路,先是收购韩国安联保险;继而在加拿大收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大养老连锁机构 Retirement Concepts。此外,两度举牌中国建筑,通过“安邦资产-共赢3号集合资产管理产品”持有公司普通股30亿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0%。不过,其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一年,其还宣布放弃以141亿美元收购喜达屋酒店集团的计划、以及以65亿美元收购黑石(Blackstone)旗下酒店公司。
2016-2018年:形势急转直下,项俊波被调查,吴小晖被公诉,安邦被接管
2016年末,保监会一年之内发三份文件严控中短存续期产品;11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公开痛批“野蛮人”、“害人精”更是成为关键转折点,此后,监管形势急转直下。
2017年,安邦开始遭受一系列挫败:放弃以16亿美元收购美国年金与人寿保险商信保人寿公司的交易,原因是两个州的监管机构对安邦的股权结构均表示质疑;撤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女婿库什纳(Jared Kushner)原房地产公司资产、纽约第五大道666号的翻修工程项目投资;有媒体甚至报道,监管当局要求安邦集团转让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股权,将持股比例降至最高5%。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于4月被带走审查。
5月,财新传媒发布《穿透安邦魔术》一文,质疑安邦集团股权结构、巨额注册资本金来源,引发吴小晖强烈反弹。不过到6月14日,安邦保险集团即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职,已授权集团相关高管代为履行职。
2018年2月23日,中国保监会发布通知称,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邦保险)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鉴于安邦保险存在违反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为保持安邦集团照常经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44条规定,中国保监会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自2018年2月23日起至2019年2月22日止。而同一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在官网披露,依法对吴小晖集资诈骗、职务侵占案已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018年3月28日,吴小晖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