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再上市的命题作文公司动态
蹉跎了七八年,中再终于要上市了,值得祝贺、关注。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中资再保险企业,无论是港交所还是上交所,中再均无可对比的参照物,仅有寥寥数家直保公司。故本文不会对估值及IPO指导价区间等技术指标发表看法,但作为保险业的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燕梳新青年》会以一贯的新锐姿态写下所思所想,与各位探讨。
七年梦圆,中再的上市要从2008年说起,当然,从2006-2007年这个重要时点开始分析,再追溯至1996年,“认识”中再的脉络会更清楚。
1996年,那个大拆分的年代,保险业一家独大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分为三,成立了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出现。1999年,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再保险公司。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再保险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原中再集团,并先后发起设立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子公司。2007年10月,中央汇金注资40亿美元,财政部与中央汇金联合发起,在原中再集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二次改制,亚洲最大再保险公司诞生。
在当时中再集团注资改制总体方案中,亦即定下了“改制、引资、上市”三步曲。曾经有媒体报道,2007年末到2008年初,保监会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时,还曾打算将“力保中再于2008年内上市”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的全保会上也提到“做好中国再保险集团上市工作”。
但2008年对于中国保险业、中国资本市场又是个什么年份?绝不仅仅是一次惊吓。从年初春运期间的南方冰雪灾害,到举国参与抢险救灾的汶川大地震,每次灾难对保险公司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对占当时市场份额80%的中再来说更是考验。
2008年,中再集团亏损90亿元,及旗下子公司大地保险由于偿付能力不达标被暂停五省市业务。
命运多舛,中再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也就一再搁置。其实,对于中再来说,“外患”只是一方面,“内忧”或许才是症结。内忧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业务发展瓶颈两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集中体现在于2008年8月在“改制、引资、上市”三步曲仅仅完成了第一步,时任董事长刘京生就因“个人原因”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此前,在2007年底,中再集团这样的国字号险企还有全球海选总裁的小插曲。此后,亦不断有中再集团及旗下子公司人事变动或“大换血”等新闻见诸报端。
2013年,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到中再集团调研时也曾明确提到通过上市完善公司治理水平。
当然,对于中再集团而言,真正的考验是法定分保的取消。根据1995年6月30日颁布的《保险法》规定,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保险业务的2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那时起,中再仅依靠政策性业务就可以分享中国保险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成果。但好景不长。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2年对《保险法》进行修改,法定再保险的有关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自2003年1月1日起,法定再保险以每年下调5%的速度逐年降低,直至2006年1月1日起,法定再保险全部取消。
取消法定分保后的中再集团当如何应对市场化竞争?这个问题过去已有接近十年的时间来回答和检验,但中再的股东及管理层似乎并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来看看数据结果:截至2015年3月31日,中再集团的总资产为2096.31亿元,总保费收入为243.25亿元,净利润为25.01亿元,同比增长15.2%。同期,国内保险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511.9亿元,增幅高达142.6%。
据媒体报道,曾有“投资者”认为,中再集团大部分业务来源都是国家“喂”的。呵,这么多年只“喂”出这么点保费吗?其实“喂”的或许不是保费,是资金,是名符其实的重金打造的。截至2005年上半年末,中再集团注册资本金为364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
那中再为什么一定要上市?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大背景下,大批国企敞开怀抱,拥抱资本市场,在这个潮流中,中再集团明显是落伍了:老大哥中国太平2000年即在港上市,一奶同胞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也于2003年末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小兄弟中国太保2007年在上海IPO,就连民营资本出身的新华保险也抢得了先机。更要命的是,身后还有一帮保险公司在追赶,泰康人寿、华泰保险、中华联合等各个摩拳擦掌,好不热闹。
可以说,中再集团的上市既是为了“最后的贵族”的面子问题,也是为了平衡各方关系、各种利益的里子问题,既是为了让中再集团真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冲浪,也是中国保险业深化改革发展、促进转型增效的重要一环。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不差钱的中国再保险市场有着强劲的承保能力几乎为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共识,但资金实力之外的再保险第二条腿——“高精尖”的技术和人才储备颇令中国市场汗颜。
环视国际市场,慕再、瑞再等再保险巨头得以睥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为手握各色风险模型、精算定价等专业复杂的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亦是中再多被诟病之所在。而这也正是为何外资保险机构和离岸再保险人可以从中国攫取6成再保险市场市场份额的原因。
当然,这也并不能全然指责“法定分保”养大成人的中再,再保险市场反映的是整个保险市场的情况。当年身处初级阶段依靠低端无甚技术含量成活的直保市场造就了现在的中再,令之无论是在单个产品发展程度,还是产品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
有人打趣,“即便是国内外资再保险分公司也并不真正掌握‘高精尖’的模型和定价技术,至于尖端人才更是依项目空降团队”,但技术还是掌握在其总部,为之各分支机构所用。还应该看到,当民族保险市场以低端产品攻城拔寨之时,外资再保险在中国建立的那家“自然灾害风险与保险研究中心”和那张“中国巨型电子灾难地图”。
《燕梳新青年》认为,顺利上市只是中再爬坡过坎的第一步,关键的战役还在于如何锻造“高精尖”的技术和人才这一独门秘笈。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国际化战略,也是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在各个场合强调的。观国际再保险巨头可知——将偏居一隅的直保公司的承保风险,通过提供稳定的承保能力和向全球分散风险是这些巨头再保险企业通行的运营模式。据悉瑞再、慕再等巨头均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再为何削尖了脑袋要加入劳合社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上市新篇后的中再又有怎样的故事,前途未卜还是?从戴凤举、刘京生,到刘丰、李培育,不管是功成身退、壮志未酬,还是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同时期不同掌舵人都有不同使命,谁能带领出一个焕然新生的中再?这将是中再的另一篇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