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真问题:当高管们不再谈论开门红、保费规模,“深度转型”正在这些地方悄然生长|2023年终策划①行业动态

转型、转型、转型近年来,转型一直是保险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市场主体而言,如果说一开始的转型,还带着不少的疑惑与侥幸,那么当行业发展真正受阻,传统业务模式再也无法带来显著业绩增量、甚至无法阻挡核心业务指标下滑的时候,转型才真正的开始发生。 改变源于困
转型、转型、转型……近年来,转型一直是保险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市场主体而言,如果说一开始的“转型”,还带着不少的疑惑与侥幸,那么当行业发展真正受阻,传统业务模式再也无法带来显著业绩增量、甚至无法阻挡核心业务指标下滑的时候,转型才真正的开始发生。
 
改变源于困顿,在资本、监管、市场竞争等因素约束之下,保险行业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深度转型,从一种口号,到一种想法,再到一种战略,最后落实到经营细节当中,“深度转型”就这样逐渐落地生根了。
 
开门红、产品、保费、代理人、银保、经代、炒停售……这些传统话题依旧吸引着大量的眼球,但负债端的热闹之外,险企中高层、保险监管部门等的思考重点却在悄然发生改变,重点俨然已经从单纯的负债端,转移到了更多层面:资负匹配、现金流、偿付能力、IFRS17、增资、发债、监管评级、长牙带刺……而这些要素重要性的增加,也在悄然改写着险企的经营格局。
 
作为『慧保天下』2023年年终策划的开篇,我们翻遍2023年的各类行业新闻,结合『慧保天下』多次举行的闭门策略会上有关高管的言论,梳理出当下行业,除了保费之外,最为关注的部分话题,或许不全面,但深度转型就是从这些地方发生的。
 
01
负债端——关心负债,更关心负债质量
 
营销队伍转型
 
寿险行业30年大变局之下,由于个险渠道贡献了寿险业超半数保费收入,各大寿险公司纷纷将个险渠道转型改革视作重中之重。
 
自2019年开始,在经历了个人代理人最后的狂欢之后,行业代理人数量开始大幅度下滑,但与此同时,多重因素影响之下,产能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一直到2022年,个人代理人数量快速下滑的态势才有所缓解,到2023年,受“炒停售”等因素影响,个人代理人产能也开始有了显著的触底反弹……
 
不过,营销队伍转型是否已经真正走出了低谷,尚难以准确回答,必须看到,此轮产能的触底反弹,包含了很多短期因素:储蓄型产品的热销、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产品价值率的降低……不确定因素仍在持续困扰行业。
 
很多业内人士推测,根据国内中产客户的数量,国内或只需要100多万高素质代理人,但目前,国内代理人数量仍将近300万,这也就意味着,人力仍有巨大下降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转型已经不再是单个公司的意志。在行业齐齐推进营销队伍转型之时,保险业协会亦开始从更高层面制定新的行业标准,于近期正式推出《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人身保险方向)(讨论稿)》,拟将个人保险代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
 
承保利润
 
11月底,八大头部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阳光产险、大地保险、太平财险共同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前,对于市场秩序的规范,往往是监管主导的,但最近这一次八大财险公司缔结车险自律公约,却是保险公司的自发行为——财险公司从被动规范到主动规范,这意味着,行业的发展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通过全面且深度的改革,严控手续费的概念俨然已经深入行业骨髓,而此次自律公约的缔结无疑正是一个证据——无需监管、行业协会主导,市场主体自身已经有了明确的维护市场秩序的意识。
 
不止如此,近年来,财险公司已经逐渐放弃了原来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粗放的发展方式,逐渐适应存量市场逻辑,公司内部考核也更侧重承保利润指标,所以财险公司在控制手续费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主动性。当然,这与持续数年的“严监管”也密不可分,新的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对于合规的重视程度也有明显提升。
 
报行合一
 
“报行合一”无疑是2023年保险行业最火爆的词语之一。
 
表面看来,所谓“报行合一”,是要求险企向监管报备的费用水平与实际执行的费用水平保持一致而已,杜绝“说一套做一套,实际考核又一套”,其实质却在于要求险企控费用,而控费用,与调费率、差异化一样,都是管理险企负债质量的基本手段,而提升负债质量,是险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于长期以来,“报行不一”已然成为了保险业的常态,从“报行不一”到“报行合一”,对于险企而言,是一场涉及从行动到理念等方方面面的、触及灵魂的革命。
 
02
资产端——关注资负匹配,担心利差损
 
利差损
 
2023年,当人身险负债端凭借预定利率3.5%产品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由于投资端持续低迷,业界人士对于资负匹配、利差损的忧虑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市场利率相对较高、行业依旧高速发展的时代,利差损似乎距离行业非常遥远,但随着市场利率不断走低,行业自身也结束持续高增长的时代,行业发展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利差损的忧虑于是弥漫行业。
 
为减轻资产端压力,2023年,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促人身险企降低负债成本,主要手段除喊停预定利率3.5%产品,调降万能险保底收益、结算利率之外,还包括力推“银保渠道报行合一”,严控手续费率等。但这些能切实将大量中小险企从利差损风险的泥淖中拯救出来吗?或许仍要打一个问号。关键是“低利率”仍是可想象的未来的常态。
 
03
效率——降本增效成行业最大共识
 
降本增效
 
无论寿险、产险,还是各种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科技公司,降本增效已然成为行业共同的发展关键词之一。
 
基于“降本增效”,各类险企在积极推进公司转型提高效能的同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除了各种费用能省则省外,还时不时传出保险公司裁员、降薪的传闻。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之源,降本增效就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科技、大模型
 
2023年是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元年,作为数字化基础较为完善的保险业,也正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大模型应用已经成为科技热点,人保、国寿、平安、太保、太平等国内保险公司早已经迅速行动,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及应用进行布局探索,启动大模型在保险应用的主题创新。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的应用已经深入保险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营销、承保、理赔,乃至审计、医疗咨询等。智能客服、数字员工、数字化决策中心等遍地开花,更是开始真正的取代部分人类工作。而所谓“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也正通过这些细节的迭代升级、效率的突飞猛进,逐步得以“具象化”。
 
04
资本——资本退潮,谁来接盘、注资是个大问题
 
偿付能力
 
保险业目前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偿付能力不足是重要一项。自2022年偿二代二期正式落地以来,保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所下滑。而近两年,伴随利率下调、资本市场震荡下行,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承压。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7%。186家保险公司中,55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104家公司为B类,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这也就意味着,二季度末,已经至少有27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偿付能力达标与否直接关系企业业务开展,因此备受行业关注。
 
监管曾对此采取一系列手段,9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明确差异化调节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一方面通过降低保险公司资本要求,松绑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则响应政策呼吁,提升险资权益投资空间,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但整体来看,其提升偿付能力的作用依然有限,诸多险企的偿付能力危局,依然待解。
 
股权变化
 
在保险业持续低迷、深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类资本对于保险业的态度也急转直下。年内已出现多家保险公司股东欲退场的情况,与此同时,险企股权转让、挂牌流拍事件频出。
 
在退出的股东中,有不少民营企业,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国企,甚至央企的身影,而后者退出的理由主要还在于“回归主业”。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年内共有46家险企发生53起股权变动,其中增资扩股共涉及28起,涉及股权转让的共21起;司法拍卖的涉及5起。
 
当然,在旧玩家告别之际,其实新势力也在默默登场,互联网平台、大健康企业、造车新势力之外,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各类地方国有企业的加入——随着资方的大换血,可以想见的是,不少险企的发展理念也将因之而变,而当更多国有保险公司出现,保险业市场格局也将为之一变。
 
增资发债
 
为应对偿付能力危局,保险业出现密集“补血”现象,多家险企通过增资、发债的方式“补血”。
 
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8家险企宣布增资计划,拟增资总额达到428.24亿元。除增资扩股外,年内,累计15家险企获批发行补充债,整个行业计划发债金额已经达到1056.5亿元。
 
从增资、发债数据上来看,2023年的增资发债环境相较2022年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05
服务——人身险布局康养,财产险加码风险减量
 
康养生态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提速,布局康养生态,依然成为中国人身险企的必选动作,资产实力雄厚的险企选择自建,或者干脆大手笔投资,规模小者,则充分借助外部资源。
 
监管乃至高层,对于“保险+康养”这一新型模式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如果说以前还存在“承诺能否兑现”“风险能否隔离”的担忧,那么现在,对于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的担忧,已经远远战胜了前者的担忧。
 
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在谈及保险业任务时,涉及建设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体系、发挥普惠型人身保险保障民生作用、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三方面内容。“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赫然在列。
 
风险减量
 
年初,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对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目标、定位以及具体要求作出了明确。此文一经下发,立刻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但事实上,“减量管理”已经深入财险行业经营过程中,并成为行业共识。
 
行业一方面加快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新需求,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保险价值。
 
其中,打造保险新逻辑是塑造行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核心是从“承保+理赔”的“老保险”向“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新保险”进化。
 
而践行保险新逻辑,行业将加快发展动力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逻辑从风险等量管理转向减量管理、发展重心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客户,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表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