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平安太保齐发力,小新险企转至线下,增额终身寿格局重划|产品大趋势②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2-04-18 14:59 /
一些互联网平台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供给数据明显收缩。

增额终身寿市场彻底变了!

其不再是中小新险企的主场——2022年以来,头部险企开始频频加码增额终身寿险,并将其作为业务价值新增长点,符合条件且对开拓互联网渠道有较强诉求的中型险企也迎来一波行情。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10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互联网销售10年期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提出了六方面的“高阶要求”:

①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5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100%

②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

③连续四个季度(或两年内六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以上

④上年度未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受到重大行政处罚

⑤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评估为B级(良好)及以上

⑥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趋势一

头部险企开始发力增额终身寿险

尽管2022年的保险业“开门红”,“快返型年金/两全+万能险”的双主险形态依旧是公司产品主流,但是与之相比,年化复利3%—3.5%、可长期锁息的增额终身寿险越来越受大公司器重。

4月8日召开的“平安盛世金越暨四大产品体系发布会”上,平安人寿首次在个险渠道推出“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险。业内人士认为,以“盛世金越”为载体,居家养老为增值点,平安人寿的“保险+”第一个战略性产品全面落地。

不止平安发力增额终身寿险,中国人寿同样在今年再度加码,并于3月推出公司第3款增额终身寿险——臻享传家。据悉,早在2021年3季度,中国人寿便加强了对一款名为“盛世传家”增额终身寿险的推动,收获了较好的新单表现。

平安国寿之外,泰康人寿也抢在3月底上线“乐增寿”。长城人寿动作也不小,2022年以来接连推出“司马台”、“ 龙泉关”、“ 平型关” 3款终身寿险,当大家还在研究“长城三侠”新品时,长城人寿又趁热推出“利盈盈”增额终身寿险。

去年末,太保寿险更是将增额终身寿险作为开门红主打产品,于2021年12月上线销售“长相伴”(臻享版)终身寿险。再往前回溯,新华保险于2021年9月推出荣耀终身寿险。

事实上,相比前期仅仅是出于丰富自身产品线考虑,这次大公司加码增额终身寿险可谓动真格。从各险企2021年三季度以来的产品开发方向看,不少大中型公司已将终身寿险作为价值增长点。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大公司青睐,主要是由当前特定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

一是重疾险销售低迷,各头部公司转向储蓄类险种提振业绩。以太平人寿为例,为填补重疾险走向低迷后的价值缺口,公司2021年8月创新推出月缴型岁悦添富增额终身寿险,个险队伍借此得以实现价值驱动模式转换。

二是相比短期储蓄产品,增额终身寿险更能贡献新业务价值。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表示,相较于保险公司开门红销售的中期储蓄产品,增额终身寿险的新业务价值率水平显著提升,一般可达40%左右,有利于提振保险公司NBV。

趋势二

小新险企大批高收益增额终身寿险下架,中介渠道供给收缩,符合监管要求的中型险企成新宠

2021年10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可网销的人身险产品范围、险企经营不同类型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的准入条件以及精算假设和回溯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按照新规,很多中小新险企受制于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等硬性约束条件不达标,不得不放弃在线上销售10年期以上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展业范围明显收缩。

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超10家中小公司50多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目前已经全部回归到线下销售,或是在银保渠道上架,其中囊括了多款曾位居市场第一梯队的高性价比产品。

有的产品从原先线上平台销售转为线下直销。由于过去很多中小新险企热衷互联网渠道,忽略了分支机构、线下渠道的建设,此次监管政策的转变,给其增额终身寿发展策略带来明显改变。

一方面,加大银保渠道开拓力度。由于很多小新险企分支机构有限,其能开展线下银保业务的区域也有限,一些公司甚至只有一家分支机构。

另一方面,采取“线上宣传引流+线下交易转化”的模式,继续通过线上引流,减轻新规对于原有业务的影响,但这又使得投保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从线上转到线下的产品,不少是去年保险公司与某些经代平台独家定制的产品。为应对当下困境,保险公司不得不打破独家代理协议,多渠道撒网促成线下转化,为适应监管要求,很多增额终身寿险的产品名称乃至部分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2021年,弘康人寿与慧择携手定制推出的金满意足(臻享版)增额终身寿险,目前已在一些渠道改名为“金满玉堂/弘康弘运增利终身寿险”。

2021年8月,泛华保险销售联合鼎诚人寿发布首款定制增额终身寿险——华鼎1号,如今也已解除独家代理,“华鼎壹号”改名为“鼎峰2号”。

受产品端供给影响,互联网保险产品一度遭遇产品荒,一些互联网平台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供给数量明显收缩。

此外,在很多小型险企不得再通过互联网销售增额终身寿的同时,除头部险企外,一些符合监管要求且对于开拓互联网渠道有较强诉求的中型险企也迎来新的机遇,如长城人寿、中英人寿、光大永明、招商信诺等开始成为各家平台更青睐的合作对象。

趋势三

大中型险企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逐渐占据主流,安全性上升,收益率、灵活性相较以往有所下降

当大中型险企增额终身寿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大中型险企更稳健的经营风格也在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设计方面有所体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收益率普遍有所下降。

据测算,2022年上市险企主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在持有期达40年时IRR基本可以达到3%以上,如国寿、平安、太保以及新华当下主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持有期达40年时IRR基本在2.98%-3.22%之间,而一些中小公司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无限接近3.5%。

不过,即便如此,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且纷纷破净,基金、股票低迷的局面下,增额终身寿产品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增额终身寿险是一款在投保人生存期可通过减保领取保单现金价值,以及在被保险人身故时赔偿受益人身故保险金的寿险产品,通常条款中包含年金转换或减保权益,有利于客户通过权益使用在生存期更灵活地支取现金价值,提升资产流动性。但伴随监管不断强化,防止“长险短做”,新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纷纷对加减保权益做出更多限制,这使得新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在灵活性方面普遍不如老产品。

以长城人寿2022年推出的“司马台”、“平型关”增额终身寿为例,产品条款都对加减保有一定的限制,即保单前5年支持加保,每年1次,每次不超过基本保额20%,还要补交保费和利息;保单满5年后支持减保,每年1次,每次不超过基本保额的20%。

再如,2022年3月小康人寿推出的丰盈人生增额终身寿险,不支持加保,只能一次投足,而且需要合同满5年后,才可以开始减保,额度也有所限制,每次最低减保保费1000元,每年不超过保费20%。

趋势四

市场利率不断走低,监管部门强化增额终身寿险监管力度,严防销售误导、长险短做、利差损

作为一种长期的储蓄型产品,增额终身寿险的利差损风险一直为监管所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市场利率不断走低的当下。

也正是出于对未来利差损风险的担忧,监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实质上限制一些资本实力不足的中小险企通过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大肆销售高收益率的增额终身寿产品。

与此同时,对于增额终身寿险设计、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监管也不断进行纠偏。

例如,2月,银保监会汇总编制的2022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给人身险产品划出82道“红线”,其中直接涉及到增额终身寿险的内容有两条:

四十一 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

四十二 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其中针对第41条,监管还在负面清单中通报6家险企报送的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负面清单第42条则直指不规范的加保、减保行为,严防长险短做、各种套利行为,并试图降低险企的利差损风险。

而上述种种监管举措,最终推动了增额终身寿市场的大变局:格局变了,曾经靠着高收益、互联网平台高歌猛进的小新险企逐渐哑火;符合监管要求的大中型险企开始抢抓机遇;增额终身寿产品设计更加合规,收益率也更趋于稳健。

< END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