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金融街论坛和外滩金融峰会,保险业该这么围观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1-10-26 08:34 /
涉及整个金融系统、灾害风险治理、普惠金融、养老三支柱、金融科技监管乃至反垄断等热门话题。

编者按

行业步入转型期,“迷茫”成为业界人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究竟该如何理解和适应当下行业所处的时代,成为每个人都在追问的话题。

近期,金融业界两大重磅会议相继召开,包括在北京召开的2021金融街论坛、在上海召开的2021外滩金融峰会等,一南一北两大金融中心,监管领导、专家学者、业界高管齐聚一堂,围绕金融业界的关心话题从不角度出发各抒己见,涉及整个金融系统、灾害风险治理、普惠金融、养老三支柱、金融科技监管乃至反垄断、双碳等热门话题,几乎每一个都与保险业密切相关。

慧保天下将其中与保险业密切相关的嘉宾发言进行了摘编,读懂了这些,或许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行业的发展空间是什么,困难是什么,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解决。


金融系统·2021金融街论坛 

刘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金融系统下一步要做好五大工作,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视金融科技、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下一步,金融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统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突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做好货币政策调节,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的融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

二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支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三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坚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参与境内金融发展,坚定保护在华外资机构合法权益,稳妥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

四是更加重视金融科技。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普惠金融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科技监管能力建设,提升金融监管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是统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底线思维,实现防风险和稳发展的动态平衡。要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好少数大型企业违约风险。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垄断·新华社专访 

郭树清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

产业资本参股特别是控股金融机构后,如出现违规关联行为,可能使商业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领域的竞争程度很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金融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突出,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我国金融业在高速增长阶段吸引了各类资本进入,产业资本参股特别是控股金融机构后,如出现违规关联行为,可能使商业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

二是打着“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违法违规开展金融活动。曾经有不少企业和个人自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众筹”等,实际上吸收社会公众资金投资非标产品和项目,最后都办成了“类银行”平台。这些平台非但不执行银行的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监管约束,还没有真正意义的“风险管控”,极易对多个领域的金融和财务活动形成冲击。

三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涉足多种金融业务开展不正当竞争。有的在某些产品、某些环节形成垄断,甚至形成“赢者通吃”态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收益。有的平台违反已有金融规则,违规监管套利,混淆金融业务和其他商业活动,增加金融体系风险隐患。有的平台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灾害治理·2021金融街论坛

郭树清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

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

今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须提高,险种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够。我国巨灾保险以地震为主要灾因,亟待将台风、洪水、干旱等纳入覆盖范围。

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行业,要在风险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应对上,提升专业化水平。以航运保险为例,国际上一些有专长的保险公司为应对海上风险,在气候、水文等方面长期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各种动态模拟、预警、排查、阻断技术,使其成为海上灾害防控的重要力量。一些经营医疗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在重大疾病种类、致病机理、药物疫苗、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的探索也卓有成效,逐渐成为这方面的引领者和先行人。

保险业参与灾害风险管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其一,在全社会的观念上,要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

其二,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避免“就产品说产品,就费率说费率”,主动“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险业可与农业、地质、气象、水利和应急等部门加强行业联动,联合或资助专业机构开展灾害机理和灾害预防研究。

其三,在行业经营机制上,推动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险供给,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


普惠金融·2021金融街论坛

肖远企 银保监会副主席

要发现和满足真实金融需求;要提供可以熨平经营周期和收入波动的金融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广为期待……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尤其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细做实,提高服务的精准性。

一、要发现和满足真实金融需求。经过过去一些年的努力,我国普惠金融机构数量和资金数量都增长较快。目前我国县域平均已有8.8家银行,服务网点平均有55家,过去在县域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现在大型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在县域设立了网点。现在县域保险机构数量平均有11.9个,保险网点多达26个,另外数字金融的运用也大大丰富了县域金融的供给。资金成本下降比较快,目前银行普惠信贷平均利率为5.68%。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除了数量增加和成本下降外,还要关注真实金融需求的变化。比如当前老百姓对大病保险、长期护理险以及巨灾险、农业险需求很大,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既有利于快速恢复生产生活减少损失,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因病致贫、因灾返贫,同时使需要照护的老年人能够通过商业渠道得到较好的护理。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真实的金融需求,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去发现、去满足。

二、要提供可以熨平经营周期和收入波动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小微企业主、灵活就业者以及广大农村居民受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营周期变化与收入波动都比较大。比如说外出务工人员每个月的收入都可能相差很大,有时工作满负荷收入较高,有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找不到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没有或者很少有收入,在收入高时,对信贷的需求不大,但在收入低的时候,由于存在刚性支出或者紧急财务支出,需求就比较高。金融机构必须善于在评估风险基础上提供在期限、使用条件和还款安排等方面更具弹性,更有稳定预期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情形下的金融需求,防止客户因经营周期发生变化和收入波动而停止生产、影响生活。


普惠金融·2021金融街论坛

纪志宏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

普惠金融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纪志宏指出,普惠金融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代命题,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从政策支持、市场建设、制度完善、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其中,数字化是新发展阶段下普惠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普惠金融·2021金融街论坛

于泽 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

保险推进普惠金融拥有“比较优势”。

于泽认为,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中,保险拥有比较优势。保险独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救助机制,能够将少数群体的风险分摊到广泛人群,显著降低个体的经济成本,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契合需要的普惠型保障产品。与此同时,保险贯彻“谁受灾谁获赔、按损失程度进行赔付”的原则,能够精准识别需要帮助的人群和客户,在被保险人之间开展再分配,充分体现普惠金融对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和需求人群的服务特性。

在于泽看来,普惠金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金融排斥”问题,需要普惠金融服务的人群往往信用水平偏低、缺乏可抵押资产,很容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造成普惠金融服务供需不匹配。而保险通过与信贷结合,能够有效发挥增信作用,帮助这类人群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不仅通过经济补偿“输血”,而且通过增信服务去调动和培育“造血”能力。

保险面向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其独特的风险管理行业特征,能推动保险机制成为连接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农户、低收入群体的桥梁,通过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成本,便利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

通过费率杠杆,保险能够有效放大财政等资金,以较少资金提供较高保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支持政府建立广泛的风险保障网络。于泽提到,在今年的郑州暴雨灾害中,郑州市中原区等多地政府都为居民提前购买了治安家财保险,灾害发生后,每户最高可以获赔5000元;造成安全事故的,每人最高可以获赔5万元,获得民众一致好评。

不过,从目前实践来看,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制约了保险比较优势的发挥。

对此,于泽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基础制度建设,在制度层面深化保险与其他金融服务的联动合作,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广泛引入保险机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建立银保一体化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保险机构为普惠金融需求者提供增信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购买保险的主体给予贷款优惠政策,打通普惠“最后一公里”;

二是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及其他机构的信息共享制度,提高保险服务普惠金融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鼓励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防止返贫保险、小微企业保险、商业性健康养老保险、长期照护保险、民生保险等领域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对于普惠金融相关保险产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四是加强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合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开发推广符合普惠金融理念和保险定价原理的产品,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


养老三支柱·2021金融街论坛

肖远企 银保监会副主席

要培育专业养老金融机构

我们知道,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重点工作任务。2018年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是我国首次探索运用税收优惠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今年6月,我们在浙江省和重庆市启动专属养老保险试点,9月在武汉、成都、青岛、深圳市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这些试点通过深化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丰富了第三支柱产品和服务形式。2021年前三季度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有460亿元,累计积累了超过了6200亿元的责任准备金,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当前,尤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建立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本身也有多层次的问题,不同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养老规划都存在差异,不存在一种产品适应所有需求的情况。比如中青年人、即将退休的人和老年人,养老金积累和投资需求都明显不同。金融业要建立起多元供给格局,在精准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的第三支柱产品需求。

二、要增加第三支柱产品的吸引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交费靠个人自愿,群众积极参与是解决发展慢、规模小的关键。除了政府提供税收政策激励,金融业也要苦练内功,提高养老金管理能力,增强产品吸引力,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第三支柱进行长期养老储备。

三、要培育专业养老金融机构。当前我国专业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比较少,我们鼓励养老金融市场主体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欢迎国外专业养老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养老三支柱·2021金融街论坛

聂明隽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

将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都作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有利于满足不同偏好。

聂明隽认为,发展三支柱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减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上限。

同时,在投资产品的选择上,聂明隽指出将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都作为个人养老金产品,以利于参加群众根据不同的偏好自主选择,也为市场充分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目前国家将对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明确制度安排,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作为第三支柱的组成部分,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和监管,两者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


养老三支柱·2021金融街论坛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极大丰富长期资本来源。

郑秉文认为,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优化退休收入结构,“三条腿”板凳更稳定;二是可提高退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三是可改善家庭财富净值。

郑秉文分析,假定三个支柱的替代率合计为70%的话,那么第一支柱可以设定在40%,第二支柱可以设定在20%,第三支柱可以设定在10%。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赡养率将不断提高,如果要维持替代率不变,就需提高缴费率,但目前已经持续了6年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大幅实行了“双降”,所以,第一支柱替代率逐渐下降将是一个趋势,需要第二、第三支柱将替代率“替补”上去。

此外,作为长期股权资本,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提供极大丰富长期资本的来源。郑秉文表示,我国股权资本只占社会融资总额的5.4%。资管新规实施后,长期资本的问题显得更为急迫,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期限和产品匹配。但现实中,单个的个人投资者极少会购买产品期限在5年以上的长期理财产品。因此,居民储蓄向长期股权资本的转化事实上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可极大改善目前我国社会融资体制的现状。”郑秉文说。


养老三支柱·2021金融街论坛

利明光 中国人寿副总裁、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

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第三支柱建设具有三大优势。

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第三支柱建设,有其特有的优势。

第一,具有多元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金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细分群体,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

第二,拥有长期资金投资管理能力。在长期管理保险资金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普遍建立了适应长期投资要求的投资管理体系,积累了较强的管理养老资金的长期投资能力。同时,初步具备布局医疗健康养老产业链的经验。

第三,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成熟的长期负债和偿付能力管理机制和能力是更好地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的坚实后盾,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金融科技·2021金融街论坛

范一飞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向“积厚成势”转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十四五”期间,金融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向“积厚成势”转变,助力经济社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一)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科技治理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爬坡迈坎的关键。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个“牛鼻子”,充分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一是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二是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三是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

(二)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金融机构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链条推动创新与变革。一是构建敏捷化创新体系。二是夯实一体化运营中台。三是健全自动化风控机制。四是提升数智化营销能力。

(三)加快金融服务智慧再造。

(四)深化监管科技多维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日益复杂多元、金融风险更为交叉隐蔽。用好监管科技是处理好安全与效率关系、稳妥发展金融科技的“破题之钥”……

(五)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互惠共享、开放包容的环境,金融业要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技术共研。二是促进产用对接。三是深化国际交流。


金融科技·2021金融街论坛

刘炤 司法部副部长

司法部会同人民银行正加快《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条例》的审查制定工作。

在谈及“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时,刘炤表示,在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的同时,要抓紧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有效防范因创新中的不规范问题产生的风险。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着金融业发展,金融法治要紧跟形势,积极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要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依法将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弥补制度空白和监管短板。

刘炤指出,此前,为规范金融业综合经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以防范跨领域跨行业金融风险;研究拟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防范和处置私募基金领域风险,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目前,司法部会同人民银行正在加快《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条例》的审查制定工作,以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规则,防范支付风险,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下一步,在总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经验的基础上,司法部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进一步筑牢金融安全网。


金融科技·外滩金融峰会

尚福林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大量中小银行向第三方平台支付大量导流费,自身获客能力下降,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谈及数字经济健康融合发展离不开对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时,尚福林指出,数字经济重要生产要素是数据。网络外部性让头部平台企业容易利用数据优势形成垄断,也使得这类公司愿意以长期亏损为代价抢占市场。

“数据是用户享受‘免费’服务付出的对价,也是企业用来获得垄断地位的筹码,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资源。一旦这种优势地位形成,市场格局就可能发生变化。”

“大量处于信息资源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向掌握数据的第三方平台支付大量导流费,自身获客能力下降,无异于饮鸩止渴”。

“再如,在一些金融创新活动中,金融消费者身份、交易、消费、社交等信息被大量收集用于判断个人信用,匹配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信息欺诈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还引出了数据所有权、数据安全等数据治理问题。”

这些出现的情况,在尚福林看来,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而用户隐私、算法公平等问题,还涉及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效应。这些都需要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完善、加以规范。”


金融科技·上海外滩金融峰会

张晓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央行和银保监会在讨论设立专门服务金融业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张晓慧表示,由于金融科技部分地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形式,因而出现了监管缺失和监管套利,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风险。我国央行和银保监会也在讨论设立专门服务金融业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银保监会还要求国有大商业银行应免费向城商行、农商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张晓慧同时指出,应加强对金融科技领域反垄断监管,防止恶性竞争。一方面应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另一方面应及时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消费者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特别是要控制平台公司跨行业的控股投资,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双碳·上海外滩金融峰会

刘桂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刘桂平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厘清思路,行动上措施得当、强力推进——

第一,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必须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行业、各地区梯次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既不允许搞运动式“减碳”,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还不能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二,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刘桂平表示,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须紧密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实际。在此方面,转型金融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要与绿色金融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第三,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清醒看到其艰巨性。

第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必须科学施策,灵活应对。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双碳·上海外滩金融峰会

陈文辉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引导资本合理有序地进入“双碳”领域,既要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也要避免政策波动产生不确定性,挤出投资。

陈文辉表示,“双碳”投资应把握规律,避免“一刀切”等极端政策,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他指出,“双碳”投资应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平稳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严防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不顾实际加码“双碳”力度,扰乱市场秩序。“一些传统资产从长远来看可能需要逐渐退出,但如果退出太快,对经济社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风险,长期不退或死守也会带来金融风险。”

陈文辉建议,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本合理有序地进入“双碳”领域,既要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也要避免政策波动产生不确定性,挤出投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