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摸着石头过河遭遇尴尬,业内建议政府加大保费补贴力度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4 15:00 /
如何让农民在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市场价收购情况下可以免受农产品价格波动之苦? 这是当下农业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考虑的一件大事。 就在各方寻求解决之道时, 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机制闯入了大众视野,这就是“保险+期货”对接模式。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中
如何让农民在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市场价收购情况下可以免受农产品价格波动之苦?这是当下农业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考虑的一件大事。
 
就在各方寻求解决之道时,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机制闯入了大众视野,这就是“保险+期货”对接模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中央文件对“保险+期货”试点的高度肯定,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金融业的跨界经营空间平添了丰富的想象。
 
目前,已有十多家期货公司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获批立项,人保、安华、阳光、国元、大地等近十家保险公司参与其中。而“保险+期货”对接模式中的“保险”,指的是农产品价格保险。
 
然而,看似两全其美的跨界合作,如今看来似乎只是期货公司“一头热”。受制于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游戏规则”尚未统一、合作过程“磕磕碰碰”、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寥寥等因素,保险挂钩期货为农业风险兜底的创新模式,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且试且改进。

各有短板 
互补走到一起
近年来,我国为保障农民收入,财政投入不菲,仅2014年粮食储备的相关支出已经达到1500亿元以上,同时陷入了收储造成国内价格堰塞湖,形成了“吸引大量国外廉价替代品进口——国产品种消费锐减——过剩更加严重——收储量继续加大”的怪圈,财政包袱沉重。
 
今年3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是一个重大改革信号:国家将通过市场力量、市场化轨道来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不过,市场化进程中该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如何帮助农民有效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保险应运而生。但令保险公司意料不到的是,在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尴尬和难题。
 
首先是,由于季节、周期等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变动往往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农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何避免?其次是,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极易造成巨灾风险,但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热情与动力严重不足,这极度考验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
 
而单纯依靠期货市场去兜底农业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货市场交易规则复杂而晦涩,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直接利用期货市场来防范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积极性,导致农户群体游离于农产品期货市场之外,无法充分享受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的套期保值功能。
 
各有短板之下,保险和期货“走到了一起”。从多单“保险+期货”的案例中可见此模式的核心点,即期货公司利用期权的再保险功能,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构建一个风险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期货市场就充当了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再保险市场的角色。
 
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保险公司以在期货市场上市的农产品期货的价格作为标的,设立相应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农民或农业企业通过购买该农产品价格保险来管理价格风险,减少或平抑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所带来的冲击;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由期货公司提供的场外期权来对冲自身风险;期货公司通过在期货市场里的交易,将价格波动的风险分散到整个期货市场。

“保险+期货”兜底农业风险的基本原理 


整个流程最终的效果是,农民和农业企业所面临的价格风险,通过保险和场外期权这两个工具,被汇总、转移和分散,并最终由期货市场中的交易者承接。

尴尬重重 
盼政策扶一把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保险+期货”模式是兜底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通行做法,其中尤以美国为甚。
 
但相比政府往往起主导及调控作用的美国模式,我国政府在“保险+期货”模式中发挥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不少已参与或正关注“保险+期货”模式的保险业、期货业人士坦言,我国目前对于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的补贴政策略显匮乏,由于缺少财政补贴政策的直接扶持,一方面农户对于农产品价格保险有心无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
 
这使得保险与期货对接模式的推进,陷入了尴尬境地。眼下,急需政策扶一把。首先建议加大对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其次建议豁免承接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的部分税收,提高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多家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财险公司人士呼吁。
 
除此之外,“游戏规则”亟待统一。不少保险公司反馈称,由于“保险+期货”对接模式尚处试水阶段,在许多环节的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意见、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则及标准,保险部分归保监会管,期货部分归证监会管,各司其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模式的推进。
 
来自市场的期待是,能够整合监管的力量,制定与完善相应的结算、交割、财务和税务等制度,整合农业、期货、保险等相关行业的数据信息和系统。更深一步的期待则是,专设一个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引导与农业相关的保险和期货品种的开发设计,以及与相关部门甚至是上层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第二种设想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甚微。
 
其实,相较于政策加大扶持、“游戏规则”统一这两大期待,丰富期货期权品种和场内期权工具的设想更来得实际与迫切一些。据期货人士介绍,我国目前只有十几个农产品期货品种,期权类产品更是空白,相应价格数据的缺乏,导致保险公司设计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的进程受限。
 
目前国内的农产品期货种类

在呼吁扩大期货期权品种同时,对于场内期权工具推进的呼声亦是此起彼伏。由于场内期权建设的不完备,目前期货公司对保险公司传递过来的风险只能在场外进行风险对冲,局限性明显,风险管理成本较高,风险传递的流动性也较弱。
 
举一个出自期货公司相关人士口中的鲜活案例:由于没有玉米场内期权,期货公司只能选择利用期货复制期权进行风险对冲,这种操作的成本提高了接近30%,同时玉米期货合约的总容量及交割月的流动性也对复制期权构成了影响。玉米等农产品场内期权一旦能尽早推出,这些问题通过场内期权都能加以解决。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