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下,保单之上:中国人保绘就新疆“风险治理”新图景公司动态

民生兜底,产业护航,科技赋能

如果保险也有味道,新疆的保险应该既有馕饼的麦香,也有瓜果的甘甜,还有旷野的风沙。
 
近日,『慧保天下』随人保集团,从喀什古城一路北上,经阿克苏、库车至乌鲁木齐,在古城、果园、牧场、产业园区之间,我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保单,而是一张“金融网”——它把天山南北的2600万各族群众、十大产业集群、“一带一路”核心区一并织入,试图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当“向西开放”上升为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保险如何成为稳疆兴疆的“软基建”?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保险不再只是“灾后补偿”,而是“事前减量”“事中赋能”“事后托底”的全周期风险治理方案——这正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保险业“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功能在新疆的鲜活注脚。
 

从大病保险到防雹网,人保筑牢新疆各族群众的民生保障“健康网”“安全网”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区域治理的形象比喻。南疆要稳,民生必先稳。区域治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要让各族群众不因病、不因灾而掉队——一场大病可能让群众积蓄清零甚至背上债务,一场冰雹可能让果农全年几乎颗粒无收,个人返贫的“小切口”若叠加,便成社会风险的“大波澜”。
 
2023年,财政部、国家医保局联合发文,要求大病保险“向特困群体倾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意味着保险必须成为边疆治理的“标配”而非“选配”。
 
新疆地广人稀,南疆喀什、阿克苏等地区人均医疗资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频发。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9月末,在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地区,城乡居民大病及城镇职工大病保险覆盖人群926.54万人,支付赔款7.21亿元,同比增加31.06%。
 
2023年10月,全疆试点创新工程“惠民保”项目落地阿克苏,无年龄、职业、既往病史限制,100元/人/年。在主承保方人保财险阿克苏分公司推动下,至2025年9月,该项目累计参保196.49万人次,支付赔款1.06亿元,惠及群众32.11万人次。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艾先生(化名)因急性胰腺炎住院62天,总费用91.85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25.05万元。“惠民保”为其再报销16.09万元,个人负担仅8.96万元,经济压力大幅减轻,综合报销比例高达90.24%。人保用“健康网”把大病保险的国家战略“最后一公里”变成群众家门口的“最后一步路”,显著地缓解了各族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阿克苏地区是全疆农业大区,每年冻灾、冰雹、强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小麦、棉花、林果等产业损失较大。2023年起,当地启动航空管制区防雹网试点项目,规划建设期5年,项目总预算1660万元,人保财险阿克苏地区分公司出资60%、果农自筹40%,目前已建成1520亩屋脊式防雹网,有效解决了单个果农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气象+保险”联防联控机制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产生了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2024年7月6日,红旗坡区域遭受多年未遇的严重冰雹灾害,近十万亩果园近乎绝收,防雹网覆盖果园基本未受损,减损600余万元。示范效应带动周边3万亩果农自发加网,形成“保险+自担”的多元防灾共同体。人保再次用“安全网”为边疆治理添上一道看得见的屏障。
 
从“健康网”到“安全网”,人保把政策愿景织进南疆日常:病有所补、灾有所挡,群众口袋守住、心里托底,边疆治理因此多了一根韧性十足的“保险绳”。
 

人保护航产业全链条风险减量,助力十大产业集群跑出“新疆加速度”

 
产业兴,则地方兴;产业强,则地方富。近年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正全力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和旅游、现代物流、数字经济,条条产业链剑指万亿级规模,成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据自治区发改委最新数据,仅2025年前八个月,十大产业对全区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七成,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处处涌动着产业热浪。
 
然而,产业链条长、环节密,风险也越像“多米诺”:前端一场自然灾害、运输段一次火灾、市场端一次价格波动,都可能让千亿投资“打水漂”。金融要跟上,保险必须先到位——从“灾后补窟窿”转向“全链减量”,成为稳产、稳投、稳预期的“隐形基础设施”。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把“风险减量”嵌入十大产业集群,用一张张保单为产业加速跑护航。
 
『慧保天下』调研获悉,面对自治区产业集群规模大、链条长、风险复杂的特点,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已为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量身定制方案: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低空经济专属保险、专利/商标海外布局费用损失保险等相继落地,为科创提供全周期保障。
 
在乌鲁木齐,人保把中泰化学、天润乳业作为“链式风险减量”首批试点,用一张保单串起上下游,把风险压在前端。
 
中泰化学率先享受“链式”服务——其“煤—电—氯碱—粘胶—纺纱”循环产业园绵延数公里,任一节点停机、都会让整条链拉停。人保定制工程险、货运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六大险种,保额超千亿元;同时派驻风控团队,定期进场排查,形成“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快赔”闭环,让企业安心生产、稳健扩产。
 
天润乳业则拥有“牧草—奶牛—加工—冷链—终端”全链路。与天润乳业的合作,也是人保保险服务从“单点覆盖”迈向“全链赋能”的典型实践。双方合作始于2021年的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由新疆人保财险首席承保其核心牧场。截至目前五年间,已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81亿元,覆盖奶牛4.5万头次,支付赔款超3000万元,为企业高效化解养殖端风险。基于前期建立的良好互信,2025年6月双方进一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从单一养殖险,升级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全风险类别”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为自治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关键保险动能。
 
人保把“风险减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让新疆产业在可控风险内跑出加速度,也为“十大集群”提供可复制、可放大的金融模板。
 

从“无人机到遥感云”,科技赋能下数字风控的“天山算法”

 
近年来,算力、算法与数据洪流席卷千行百业,AI从试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田野与城市天际;保险业同样站上科技风口。当保险遇见科技,天山南北的风险地图被重新点亮。
 
人保财险新疆分公司把“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装进工具箱,政企协同、四级联动、专业风控团队同步上线,推动服务迈向“减量管理”,让“防赔并重”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
 
卫星遥感是“天眼”。阿克苏750万亩棉花每年秋季都要“体检”,一个典型案例是,人保与气象部门共享数据,遥感影像10分钟扫完144万亩,精准定位受灾棉田,36小时内完成定损、5个工作日赔款到账,农户手机里的“耘智保”App实时可见地块影像,纠纷率直降42%。无人机是“飞鹰”。在库车绿氢示范园区,传统查勘至少跑7天;现在无人机15分钟航拍建模,灾损范围、残值数量一键导出,2024年沙尘暴后3天即完成估损,企业提前拿到预付赔款,复工周期缩短一半。
 
在新疆,人保用“遥感图、航拍图”把地域的广袤转化为数据优势,让风险“看得见、算得准、管得住”,也为全国“风险减量”提供了可复制的边疆样本。
 
从“民生兜底”到“产业风控”再到“科技赋能”,人保把国家战略拆解成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风险解决方案,让保险不再是“销售驱动”,而是“需求驱动”。
 
当“金融戍边”与“一带一路”叠加,当“风险减量”与“新质生产力”共振,新疆的故事告诉我们:保险的价值不止于赔款数字,而在于让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条产业链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敢于向前一步。下一站,风从帕米尔高原吹来,那张无形的“金融网”仍在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