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太保2025中期业绩:质效双升筑牢稳健发展根基,三大战略锚定长期胜势公司动态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经贸挑战加剧,国内经济虽面临外部压力但整体平稳运行,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银发经济兴起等趋势为保险业带来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正加速告别传统规模导向,迈入以“高质量转型”为核心的结构性重塑阶段。
在此背景下,中国太保凭借坚定的战略定力与深化的改革举措,交出了一份“规模稳增、价值提升、质效优化”的半年报答卷。数据显示,中国太保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归母净利润278.85亿元,同比增长11%;集团内含价值达5889.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管理资产规模攀升至37729.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
在8月29日的半年业绩发布会上,“稳健”成为高频词,管理层提及14次,从整体经营、盈利预期、投资策略到具体业务,全方位诠释“稳健”发展逻辑。
作为始终扎根保险主业、稳居行业第一梯队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太保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与战略推进情况,不仅是自身改革转型成效的集中体现,更为行业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上半年中国太保产寿险多维度指标亮眼,资产负债两端协同发力
谈及上半年公司经营业绩,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用“稳健增长”概括,强调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中国太保经营“质效双升”特征显著:营业总收入达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在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盈利质量持续优化——归母净利润278.85亿元,同比大增11%,显著跑赢行业增速;归母营运利润199.09亿元,同比增长7.1%,盈利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寿险“2+N”多元渠道体系成效显著,银保规模保费大增82%
寿险业务作为中国太保价值核心引擎,转型成效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934.70亿元,同比增长13.1%;新业务价值达95.4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增32.3%;新业务价值率15.0%,可比口径下提升0.4个百分点,价值增长“量质齐升”。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2+N”多元渠道体系的高效运转:个险渠道聚焦核心人力培育,月均核心人力4.9万人,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7.29万元,同比增长12.7%,价值贡献占比达60%;银保渠道加速价值转型,规模保费416.60亿元,同比大增82.6%,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88.40亿元,同比增长58.6%,价值贡献占比提升至37.8%,渠道结构从“单极依赖”转向“多元均衡”。
面对寿险预定利率下调,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指出:“过去五年公司整体客户负债成本率显著改善,未来负债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上半年公司分红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同比大增近14倍,新保期缴占比达42.5%,代理人渠道占比更是超51%。张远瀚介绍:“我们通过强化转型观念、分渠道分区域差异化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分红险发展。尽管短期产品竞争力或受影响,但长期有利于利差损风险管控,预计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产险承保盈利改善,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空间
财产险业务在成本管控与结构调整下,实现“规模增长、盈利提升”的双重目标。上半年太保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60亿元,同比增长0.9%;保险服务收入968.31亿元,同比增长4.0%。承保盈利水平显著改善,综合成本率9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赔付率69.5%、费用率26.8%,实现“双降”。
细分业务中,车险业务通过精细化管控实现车险综合成本率95.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同时,深化新能源车布局,新能源车险保费占比达19.8%。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表示,上半年新能源车保费收入接近106亿元,总体经营情况较好,整个新能源车险已经进入盈利空间。
非车险业务主动优化结构,剔除个人信用保证保险影响后,非车险综合成本率94.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企财险、健康险等险种承保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业务结构更趋健康。
投资端稳健发力,资产负债匹配度提升
面对资本市场波动与低利率环境,中国太保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投资业绩保持稳健。上半年集团投资资产综合投资收益率2.4%,净投资收益率1.7%,在低利率环境下展现出较强的收益稳定性。
资产配置方面,持续优化“哑铃型”配置策略:一方面加大长期利率债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久期提升至12.0年,较上年末增加0.6年,有效对冲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适度增配核心权益资产,股权类金融资产占比14.8%,其中核心权益占比11.8%,较上年末提升0.6个百分点,为长期收益提供支撑。
此外,中国太保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截至6月末,保险合同负债余额24285.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与资产规模增长节奏基本匹配;集团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64%,较上年末提升8个百分点,太保寿险、太保产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215%、241%,均远超监管要求,资本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稳居行业前列。
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总结:“二季度以来,市场利率环境有所缓和,一季度利率波动对TPL类固收资产公允价值的负面影响显著收窄;资产端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把握港股机会,负债端寿险分红险占比提高、产险综合成本率下降,共同支撑净利润增长。”
“大康养、国际化、人工智能+”,三大战略落地提速,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当前,老龄化、出海、AI已成为保险业转型突破的三大核心机遇。老龄化催生庞大“银发保障”需求,传统养老险、长期护理险、健康管理服务等产品供给缺口显著,银发经济潜力巨大。伴随中国企业与居民“走出去”,海外资产保障、跨境员工福利、海外旅行险等需求激增,为险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提供契机。AI则赋能保险全链条升级,通过智能核保提升效率、大数据精准定价降低风险、AI客服优化理赔体验,推动保险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重塑行业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国太保围绕大康养、国际化、“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战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客户需求深度绑定,既兑现当下改革红利,更抢占未来十年发展先机。
面对我国老年人口在2024年底已突破3亿、需求日趋多元的“银发浪潮”,中国太保把“大康养”确立为核心战略:既是呼应“健康中国”顶层设计的主动之举,也是深耕老龄化市场的关键落子。
在养老社区布局上,“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实现“九城十园”正式运营,入住人数超2000人,同时在全国13个城市储备15个项目,储备床位超1.6万张,覆盖长者自理至护理全阶段需求。居家养老领域,“百岁居”服务优化升级,设立超220个线下智慧体验中心,覆盖127个城市,有效解决居家养老“照护难、服务散”的痛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健康服务板块进一步补位,厦门源申康复医院正式开业,济南、广州两地康复医院加速落地,形成“社区养老+机构康复+居家照护”的立体服务网络。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上半年健康险新保规模保费104.34亿元,同比增长5.8%;“太保蓝本”健康服务覆盖客户1358万,同比增长12.6%,实现“保险保障+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服务闭环。此外,养老金融业务加速拓展,养老金管理规模实现近两位数增长,商保年金新保规模大幅增长,全面对接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为客户提供“养老储备+服务保障”的综合解决方案。
国际化,是中国太保为未来十年铺设的第二增长曲线。核心围绕两大方向:一是跟着中国企业出海,把保障、资管、风控一体化服务嵌入“一带一路”全场景,让每一次跨境经营都有太保方案;二是把资金、资产、治理同步全球化,通过多元海外配置提升资本效率,用世界一流企业的镜子照出短板、补齐短板,把核心竞争力锻造成可持续竞争力。
在跨境保险服务方面,太保香港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6.9%,综合成本率98.0%,持续为“走出去”中国企业提供财产险、责任险等风险保障。在海外投资布局上,太保投资(香港)管理资产规模89.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重点关注港股市场高股息标的与海外优质另类资产,进一步优化全球资产配置结构。
此外,中国太保积极探索“境内外协同”模式,一方面跟随中国车企出海步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跨境车险服务,上半年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数超530万辆;另一方面依托GDR上市平台,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沟通,提升全球投资者认可度,为后续国际化业务拓展积累资源。
站在AI大爆发的新起点,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正为产业注入强劲新引擎,中国太保将“人工智能+”作为转型核心驱动力,搭建保险行业首个支撑千亿级大模型优化的基础设施,训练形成650亿参数的保险领域大模型,推动AI技术在业务全流程的规模化应用。
在客户经营端,AI技术实现“精准获客、智能匹配”,通过客户需求识别模型,将销售转化率、客户加保率显著提升;在运营效率端,AI坐席覆盖近一半客户服务总量,健康险理赔自动化率达16%,大模型对责任认定的准确率达99%,件均成本降低47%;在风险管控端,基于图像识别的车险理赔风控工具累计检出风险金额上千万,有效甄别欺诈风险,破解理赔地域差异难题。此外,中国太保数字化农险“双精准”体系持续升级,通过“慧眼・智远”“捷辨”等技术平台,实现小麦长势监测覆盖16省409个乡镇689.3万亩土地,风险减量触达20.6万户次农户,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三大战略相辅相成,大康养提供业务方向,国际化拓展市场空间,“人工智能+”助力技术升级,共同为太保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恒必胜、毅可成、行则达。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与核心能力建设,实现经营质效双升,而三大战略的深化落地,则进一步明确了其长期发展方向,为应对行业转型挑战、把握市场机遇奠定了基础。后续随着战略布局的持续推进,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福祉与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的表现,仍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