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首破200亿,实现承保盈利,众安保险真实演绎“有质量的发展”公司动态
受车险综改、宏观经济等的影响,低迷、转型成为近年来最常被用来形容保险行业,尤其是财产险行业的词汇,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的发展行动指南。
不过“高质量发展”内涵甚广,对于如何践行,一千家企业可能就会有一千种回答。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即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
从监管角度出发,无论是2019年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陆续出台的《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1年下发的《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还是最近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无一不在揭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从市场主体来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已经是行业共识,近一段时间以来,头部机构正纷纷成立自己的科技子公司,完善公司科技治理水平,同时强化公司科技赋能水平。
而根据2021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的一组数字,有关国际组织报告,中国普惠金融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支付、数字信贷、线上保险居于全球领先地位。2020年,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7%。
近日,众安保险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首次实现承保盈利。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自带“科技”基因,同时始终将发展科学技术、提升数字化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年积累之后,众安保险交出了自己的高质量答卷。
01
逆势而上,众安保险2021年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受到车险综改持续影响,2021年国内财险业市场环境有些低迷。2021年全年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3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2%,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33个百分点。
而众安保险,2021年的总保费收入实现了203.7亿元,首度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达到21.9%,虽然相较其前些年的快速增长,增速有所回落,但考虑到基数增大、行业低迷的情景,这样的增速已经十分可喜。
具体来看,健康生态和数字生活生态仍然是驱动众安保费增长的两大引擎。2021年,众安保险健康生态总保费约77亿元,同比增长16%,在总保费中占比38%;数字生活生态实现保费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6%,占比36%。
稳健增长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众安保险实现的是“有质量的增长”——继2020年实现上市后的首度盈利,2021年,众安保险更上层楼,在整体盈利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了承保盈利。
具体来看,其2021年的综合成本率降至99.6%,较2020年同期的102.5%下降约2.9个百分点。其中,赔付率为57.6%,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费用率为42.0%,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得益于综合成本率的下滑,众安保险2021年实现承保盈利0.75亿元,相较上一年的承保亏损4.08亿元,顺利达成承保扭亏为盈的目标。
得益于保险板块的承保盈利,再加上投资收益暴涨66.4%至20.08亿元,2021年,众安保险归母净利润大涨,累计达11.6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10.3%。
对于承保盈利,众安管理层认为主要得益于以用户为核心迭代产品,做强自有渠道、交叉销售,以及科技赋能降本增效。
据介绍,2021年,众安自有渠道保费贡献占比达18%,尊享系列的自有渠道续保率超过80%,同时自有渠道的加复购率达到了33%。
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众安保险作为一家中型险企,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业务的稳健发展,为当下处于转型迷茫期的险企提供了某种启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行事,有质量的发展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只是需要险企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径,不断深耕,并通过持续的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经营,降本增效,提升盈利水平。
02
反行业内卷,“保险+科技+服务”闭环式发掘细分市场
伴随着行业内卷加剧,保险市场的竞争早已经从产品端、渠道端向全产业链蔓延,并最终上升为“服务之争”。消费者青睐一站式解决问题的“保障+服务”胜过单纯的保险金赔偿。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但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敏锐的市场嗅觉——第一时间捕捉市场机遇;
迅捷的行动能力——快速做出反馈,包括研发新产品、打开新通路、链接新资源等;
完善的服务能力——保证较高的用户体验,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纵观众安保险2021年年报中的保险四大业务板块,其所体现出的“保险+科技+服务”的生态思维,正是其在低迷中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健康生态为例,自2016年尊享e生横空出世,成功奠定了众安保险在健康保险领域的创新先锋地位,这之后的5年时间里,紧扣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风险保障以及服务需求,众安保险不断在产品端、科技端以及服务端推陈出新,如今的健康生态已经成为众安保险最主要的保费收入来源。
产品方面,持续推进健康普惠:持续升级百万医疗险产品“尊享e生”系列;在重疾方面引入了30多种未成年人罕见病特药;针对慢病人群、女性、老年人等不同客群,也推出了专属医疗计划。
科技方面,持续精进运营,提高用户体验:2021年,该公司理赔线上化率超过95%,健康险全智能理赔每28秒就有一个理赔结案,获赔等待时长同比减少57%。
服务方面,则布局健康生态闭环,提供“保险保障+医疗服务”的一站式体验,将产品和服务从住院、重疾等严肃医疗场景,延伸至日常需求的门急诊、重疾治疗、慢病治疗、康复管理、消费医疗等场景,更好地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提升用户的整体健康水准。
以数字生活为例,“保险+科技+服务”正帮助众安保险在一个个细分领域抢得先机。
在电商领域,目前众安保险可提供涵盖退货、产品质量、物流、售后服务、商家保证金等场景的电商类保险产品。
在航旅领域,众安保险的航班意外、航班延误、旅行意外、机票或酒店取消的航旅产品已经覆盖中国所有主要OTA渠道。
在更多新的机会面前,包括宠物险、手机碎屏险、意外险和家财险等领域,众安保险也正不断抓住新消费的发展浪潮,并持续利用科技赋能业务。
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宠物险。宠物险是近年伴随养宠物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而兴起的一类险种,其难点在于防范道德风险,与克服市场不规范带来的种种难题。
为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众安保险研发了新型宠物医疗保险产品,涵盖六大类自发疾病保障保险,此外还有宠物第三者责任险以及宠物死亡补偿等等产品,可一站式满足宠物主人所有的宠物风险保障需求;科技端,众安保险则通过研发鼻纹识别技术,大幅减少道德风险;服务端,众安保险对接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超过8000余家线下宠物医院,可为宠物提供多种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驱虫、疫苗、线上问诊和营养师咨询等。
生态化、闭环式的运营,有效增强了众安保险的风控能力,数据显示,包括宠物险、碎屏险、无忧保在内的创新业务收入在2021年同比增长约29%,占数字生活总保费比例有了较大提升。
03
输出科技力,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其正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技术迭代等等方式,深入保险市场机体,并试图重塑其灵魂。
“数字化转型”又成为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环节——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近年来监管部门利用各种规章制度倒逼保险业不断提升,2022年工作会议中,又将监管的数字化转型、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列为重要工作事项。头部机构也从市场角度出发,纷纷加速自身科技能力的提升。
众安保险,作为国内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天生自带科技基因,且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但没有丝毫淡化,反而不断精进,“科技”成立助力其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21年,众安保险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合计达到11.3亿元,同比上升24.5%——略高于同期保费增速(21.9%),且占总保费比例达到5.5%。人力方面,公司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共计1836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48%。
持续的投入换来的是科技成果的大量产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众安保险专利申请量累计达531件,包括海外专利申请174件。其中,2021年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16件,授权量同比增长91.8%。
专注科技,多年发展,众安保险沉淀了成熟的保险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这成为其科技输出业务的发展动力所在。
目前,众安保险的科技产品线主要分为三大系列,业务增长系列、业务生产系列及业务基建系列,全方位覆盖保险行业的全业务流程,可助力保险行业参与者在业务(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技术(数字化新基建)、数据(深入洞察用户以赋能精细化运营)、组织(保险从业人员的线上化、专业化培养)等各层面实现数字化转型。
伴随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在监管的督促下,自身发展的期许下,保险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对于保险科技服务的需求量激增,这也成为众安保险新的业务增长点。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众安实现科技输出收入人民币5.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2021年共服务保险产业链客户109家,较去年同期新增34家,累计服务境内外客户近600家,包括行业领先公司太平财险、太保集团、友邦人寿、中宏保险、汇丰人寿、中银三星人寿等。
众安的保险不断开拓科技产品矩阵和客户群。去年,众安在合规科技推出的等保合规一体化安全产品签约了41家客户,保险经代中台帮助20多家主要经代公司完成数字化转型,抓住了线上化业务机遇。
海外布局上,众安科技输出的业务版图也进一步拓展,服务的国际客户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扩展到越南、泰国、菲律宾及欧洲,输出针对保险公司的数字化核心系统Graphene以及针对互联网平台的保险平台系统Fusion。
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对于很多市场主体而言,是一场必须要走的蜕变之旅,在这其中,众安保险的样本意义在于,显示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于传统的、习以为常的路径之外,还存在着种种新机遇。当然,新机遇并非唾手可得,其需要新意识、新技术、新模式的全新组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