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保、投资、运营三管齐下,保险业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公司动态
气候变化让人类站在了事关自身命运存亡的历史关头。
有预测显示,如果不加以积极干预,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以上,粮食将减产50%,多达75%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为遏制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作为高速发展的碳排放大国,我国承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坚持沿着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框架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2050年之前实现75%-85%的碳减排。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双碳”背景下,保险业能做什么?保险公司又该如何发挥主业功能,支持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呢?10月15日,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慧保天下』发布《保险碳中和系列报告之一:低碳时代的保险行动路径》报告,并组织专题讨论。(索取详细报告,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在 “绿色保险如何拓宽服务路径”的圆桌讨论环节,慧保天下创始人兼CEO胡琼担任主持,众安保险常务副总经理王敏、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程秩围绕该话题展开讨论。
他们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是一个科学话题,更是一种社会共识,也将对保险业的承保端、资产端以及运营端产生一系列影响。
而保险业将在中国“双碳”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还将作为“助推器”。保险业必须对此有深刻认知和理解,并快速付诸实践,全方位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01
“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对保险业承保、投资、运营产生影响
“双碳”目标甫一提出,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根据计划,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力争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少于发达国家普遍40-50年的周期,可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保险业该如何认知和理解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对此,胡琼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以前“双碳”是一个科学话题,但现在“双碳”无疑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共识。
“保险业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参与社会治理。过去5年,‘双碳’主题在保险业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强调,但行业的‘绿色保险’本身就隐含有‘绿色转型’的逻辑,具体到财产险、人身险行业,会有不同的体现。”
程轶认为保险业将在中国“双碳”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还将作为“助推器”存在,像众安保险这样的“科技+保险”公司,在其中将面临许多机遇。
她表示,有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地球气温不控制在工业化时代以前的水平,沿海相关资产可能会受到洪灾的影响,一些海洋性灾害将导致全球12万—15万亿美元的损失。这一统计尚未包括人身安全面临的损失,这也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基于此,她指出,“双碳”其实涉及每个人的生活。
具体到保险行业,她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助力节能减排工作,就必须调整行业风险评价,做好更多损失的准备,这将对行业承保能力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王敏表示,保险一直以来承担着风险保障者、资金融通者和社会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起风的时候,更要留心脚下的路。我们要看清趋势,在趋势中寻找和建立比较优势,这是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我们相信推进公司履行碳中和职责并把握和发挥行业在其中的价值,正是在确定趋势中的必然选项。”
王敏进一步指出,解决全球过度碳排放问题的迫切性在科学界已达成非常明确的共识,缺乏对碳排放的约束导致的气候变化大概率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其中涉及到物理风险,例如由于气温上升导致的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的产生;以及过渡风险,例如: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或带来的合规风险及用户行为偏好的转变等。
对于保险而言,以上风险变化还将对资产与负债均形成重大影响。因此,保险机构应积极响应“双碳”政策,“我们不但要了解碳中和是什么,更要意识到这个大趋势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具体而言,王敏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对保险行业的承保端、资产端、运营端三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承保端,以车险为例,将从目前的主要承保燃油车更多转向承保新能源车,保险标的发生变化;资产端,将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双碳”领域的标的企业;运营端,近期有《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财产保险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重点都提到对于保险公司线上化、数字化的要求,包括到2022年线上化率达到80%等。
03
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供给,拓宽服务路径,保险业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时间紧、任务重,各行各业都需快速付诸实践。
对此,胡琼表示,保险业讨论“双碳”,不是要制造新闻,炒作热点,而是要切实体现保险业社会责任,这其中,行业市场主体的商业行为、商业逻辑会发生改变,在产品创新、投资孵化等方面也会产生新的着力点。
不管是疫情,还是“双碳”,体现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更是公司的一种经营价值观,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缓慢、静水流深的过程。
“今天的主题是‘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保险如何拓宽服务路径’,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我觉得在确定性趋势中既要看宏观,也要看微观,我也特别赞同做小而正确的事,坚持难而正确的事,这对于保险行业来讲非常重要,也值得大家共同关注。”
程轶认为,保险业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万物互联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和保险是最好的结合载体。例如新能源车,不仅是一种新的出行方式,也是数据互联下出行行为的改变。除车险、健康险之外,与家财险密切相关的商业楼宇、智慧楼宇也值得关注。
她认为,围绕“双碳”,保险行业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进行布局:
一是在承保端鼓励节能减排行为。其中包括智能楼宇,绿色智能车转型。2030年,瑞再表示不再承保排放前10%的石油公司,调低在节能减排上做得好的公司保费,增加承保可能性,包括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等。
二是在投资端,保险资金可以高度参与绿色投资实践。
三是从自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保险公司也可以做一些节能减排的举措,比如鼓励自带水杯,减少瓶装水使用等。
四是配合监管,就一些新兴保险产品的承保和投资方式做一些沟通,绿色金融不光体现在贷款方面,保险的新举措也能有所助力。
在这个过程中,她认为保险业应积极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面对自然灾害,一般的思路是做巨灾模型分析,但是受数据精准度影响,分析结果对天气的预判能力实际有限,而在国外,已经有人开始从另外的角度入手,研究极端天气下,不同类型停车场、车库的淹水概率问题,给予楼宇停车场建设标准,减少保险损失设定标准,并迁移到相关的车险定价上,通过楼宇相关的保险定价,甚至能够影响未来房地产商对楼宇的建造,以及物业管理的改造。
王敏认为,在践行“双碳”目标过程中,一方面,保险机构要自身践行低碳方式,另一方面要参与社会治理跳出保险业的单一思考维度,从全局思考保险在“双碳”行动中的社会治理作用,通过保险机制撬动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整合更丰富的资源,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从自身而言,保险机构应先建立明确的治理结构,创建或分配专门角色持续跟踪气候风险评估、及时信息披露、及持续跟踪消费者行为洞察等,以评估气候相关风险的潜在影响。保险机构还需要从承保定价、保费结构、投资策略和绿色办公等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在低碳转型中依然实现稳健运营。
此外,可能需要跳出保险业的单一思考维度,从全局思考保险在“双碳”行动中的社会治理作用,通过保险机制撬动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整合更丰富的资源,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在承保端,通过保险的杠杆作用,一个产品能够去撬动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能够投入到低碳当中来。在产品方面,应加快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发展环责险、绿色项目贷款担保保险、指数保险、碳保险等形式的绿色保险。在投资端,保险资金运用能够投资绿色债券、绿色技术等,助力绿色相关产业发展。
王敏还介绍了众安的一些相关实践,例如在国外试点UBI车险,基于里程收费鼓励人们少开车,通过保险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绿色出行;健康险方面,推出“步步保”,多运动可以减免保费,鼓励人们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燃油车出行等。
同时,他也表示,未来将寻找更多跟双碳主题相关的一些创新方向,虽然短期内不一定能够带来很大的保费增长,但是其坚信这是一个影响未来40年到60年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目标,将在公司内部去倡导各个事业部,各个产品团队能够围绕双碳目标去力所能及践行产品创新,做出哪怕是小,但是方向正确的努力。
在机制设计方面,王敏认为可以将气候变化风险保险纳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让保险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国家与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释放出保险的低碳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早做比晚做好,我们主动比被动好。对于众安来说,我们是一家使命驱动的公司,我们方向很明确,就是利用技术,通过‘保险+科技+服务’,更立体地去推动低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