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黑天鹅富德生命:一个时代插曲的落幕公司动态

神话都是骗人的。 “协助调查”的张峻归来,第三批保监会工作小组的进驻,更令扑朔迷离的富德生命蜚声四起:是张峻接手继续掌舵,还是保险保障基金参考新华、中华联合事件接盘重组,亦或是两者合力应付……传言四起中,“管理层正在推动集团增资事宜,拟在四季度完成增资100亿元”到来,似乎
神话都是骗人的。

“协助调查”的张峻归来,第三批保监会工作小组的进驻,更令扑朔迷离的富德生命蜚声四起:是张峻接手继续掌舵,还是保险保障基金参考新华、中华联合事件接盘重组,亦或是两者合力应付……传言四起中,“管理层正在推动集团增资事宜,拟在四季度完成增资100亿元”到来,似乎稳定了些许舆论。

这真的可以拯救富德系险企的命运吗,标、本之间『慧保天下』不再就事论事(实则所有能说的皆赫然纸上;不能说者尚在酒肆茶社间发酵,等待可说之信号),转而研究看似孤立的拯救富德生命事件之行业意义、时代意义,这足以列入中国保险史的事件几乎可以定义为一场可以预见的黑天鹅群体零落记。

品味二战中丘吉尔的名言——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毕竟是开始的结束,诸君是否品味出富德生命类之当前境遇。

中文版还是差了些意蕴,英文版更为贴切——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总资产4000亿元的富德生命留下了一副怎样的保险底子:大幅下滑的偿付能力、巨额亏损、跗骨之蛆般存在的退保阴霾,无一不需要天量资金的润泽



抛开股东、股权及关联交易等错综复杂的资本层面操作,作为一家总资产4000亿元,年初一度宣称要做到总资产万亿元规模,并以“保险”之名大杀资本市场的富德生命到底有着怎样的保险业务成色,以至令监管当局、主流舆论如此不安、不啻。


谈及保险业务,无需多言,仅从偿付能力、现金流压力、盈利能力等硬指标即可看出成色几许。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富德生命偿付能力充足率始终徘徊在100%的监管红线附近。早在2011年前后,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200%以上,即便2015年仍达157%,满足监管要求。步入2016年急转直下,一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04%,逼近监管红线;二季度环比仅提高两个百分点,为106%。同期,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寿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中位数275%。

预计看官中多是保险专业人士,定知偿付能力充足率乃衡量险企经营健康与否的硬指标,代表着保险公司产品端结构的合理性、风控能力的优劣性、乃至投资风格的稳健与保守。

至于现金流,可称之寿险企业生命线。据富德生命信息披露,该公司二季度的业务现金净流出52亿元,且在未来一个季度有大量高现价产品到期退保,现金流预计为净流出。根据压力测试显示,该公司压力情景中新业务签单保费急剧下降,仅为上年度的20%,不允许公司出售相应资产的测试下,未来三年净现金流均为负值。

屋漏偏逢连阴雨。2016年上半年,富德生命熊贯行业,亏损29亿元,行业第一。

更为严峻的问题还在于,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退保问题,以退保为展业手段实属鸩酒止渴。2015年,富德生命万能险退保规模达到536亿元,同年已收规模仅有870亿元,占比达61.6%。

规模的做大,意味着更多的退保金额。2016年上半年,富德生命原保费规模787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以万能险、分红险为主)427亿元,远超2015年同期的363亿元、261亿元。

大幅下滑的偿付能力、巨额亏损、跗骨之蛆般存在的退保阴霾,无一不需要天量资金的润泽。同理可见类似险企今年上半年凶猛圈钱的举动,可知彼此间压力之大。


连续“拯救”新华人寿、中华财险的保险保障基金,这一次能打救富德生命吗?富德生命问题之严峻远胜新华、中华财险当年事件

各色传闻中,最为劲爆者当属保险保障基金接盘重组的消息,震动“保险朝野”。虽然媒体们打着大大的“或”类字样,但用意之深皆为明了。无论时代背景,还是囹圄程度,如今之富德生命远甚当年之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事件,差距甚大,保险保障基金能出手打救吗?

成立八载,保险保障基金共计出手两次,先后打救了新华人寿、中华联合财险。然而今夕不同往日,富德生命问题之严峻、窟窿之惊人已非昔日新华、中华联合可比。

2008年,保险保障基金接管新华人寿之时,该公司总资产规模不过千亿元,但已布局全国,持续产生不菲利润。曾有新华人寿高管对『慧保天下』表示,即使保险保障基金不出手、不增资,新华人寿也没有问题。保险保障基金何以接手新华,官方的说法是该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即后来的“倒关”大战,起因2006年,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挪用保费东窗事发,国字头股东一纸诉状递到最高决策层,保监会因此出手,随后保险保障基金29亿元接管资产不足千亿元的新华人寿,购买了关国亮阵营股权,占新华人寿股权的38.815%,位居第一大股东。

接下来的路耳熟能详,保险保障基金“功成身退”——作价40多亿元顺利退出,中央汇金接手,并派出高管后,新华人寿两地上市。这也从侧面证明了,1996年批次的新华人寿保险业务经营确实没有太多问题,反而凭借先发优势积累颇足寿险底蕴,一度稳坐寿险老三之位,市值上千亿。

2011年接手中华联合股权则是一场真正的“打救”。彼时,中华联合受累早年粗放式经营陷入百亿元巨亏,几乎濒临破产。保监会初步介入之时,希望牵线搭桥拉拢外资险企巨头入主,无功而返。不得已保险保障基金对其增资60亿元,持股权比例一度高达91%。历经保监会工作小组数年治理,累计近百亿净利润后,方才有东方资产78亿元的入主,并成为其控股股东,保险保障基金退居二股东。去年底又传出保险保障基金百亿元挂牌名下大部分中华联合股份消息。

相对于新华人寿的好底子、中华联合财险业务的简单清晰,最重要是窟窿可控。即便中华联合巨亏百亿元,保险保障基金接手之时总资产规模也不过两三百亿元,且在财险上行周期中五年即积累百亿元净利润。

如今再看富德生命,无论是亟待的增资还是退保的现金流压力,且不论其他巨额资产不明走向等问题,均非保险保障基金打救佳时,或者这已经不是出不出手的问题,而是接不接得住的问题。要知道2015年的富德生命总资产逾4000亿元,张峻协助调查前更是宣称要在2016年达到万亿元资产规模。最好的办法必然是“谁的翔,谁铲”,也符合解决该类事件之步骤程序。这不随即传出“谈重组为时尚早,拟四季度完成增资100亿”,或许这才是张峻“回归”的真正用意。


生命窟窿迷思,在哪里、有多大?越红线的绝对控股股东、形同虚设的治理结构、密集的关联交易,还是保险资金叠加杠杆搏命的投资风格......


生命的窟窿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半公开的谜团,没有一个可以公开的数字。但都知道它有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否则也不会惊动保监会连续派出三个工作小组入驻,其中还有一次是纪检小组。

如同当年保监会调查新华关国亮事件,扑面而来的是治理结构失衡,或者说是家族化、个人化控制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底,富德生命股东结构为:深圳市富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占20%,深圳市厚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占17.93%,深圳市国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6.77%,深圳市盈德置地有限公司15.27%,深圳市洲际通商投资有限公司占11.70%,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占10.57%。

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上述六大股东尽数由张峻直接或间接掌控。坊间甚至认为,张峻直接或间接控制生命人寿90%以上的股份。

对于股权,保监会有明文规定:根据2013年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可以超过20%,但不得超过51%。而2013年之前,“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20%;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委托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托持有保险公司的股权,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股权红线之外,张峻入主生命之资金来源亦是市场不解之处。

倒腾过电器元件,地产界小有斩获的张峻,本为实力平平之辈,何以能够连斥巨资,驾驭以百亿元为计量单位的资金收股权、扩版图,一手打造了年营收千亿元、豪言指向万亿元总资产的金融保险集团?

要知道生命人寿设立之初,股东阵容可谓强大,徐明麾下大连实德、首钢总公司、广东省国资委旗下广晟资产经营、港商郑裕彤家族控制企业,为并列第一大单一股东。之后又引入了日本产险巨头千禧控股,李泽楷一度打算入股,但因监管政策原因最终未果。

有知悉此道者表示,控股股东最初的资金来源往往是银行或信托贷款,实现控制后通过关联交易套取保险公司资金,反过来偿还贷款或进一步对保险公司增资,做实控制权,是业内常见的潜规则。

需要说明的是,关联交易本身是个中性词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股东跟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合法;另一种关联交易就可能涉及利益转移,涉嫌把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输送给关联股东,是为非法。

事实上,“富德系”一步步将生命股权收入囊中的过程中,依托险资运用渠道放开的大背景,富德生命与股东方的关联交易随之开始猛增。根据财新传媒的梳理,富德生命与之股东方关联交易大致有直接收购股东的名下资产和下属公司股权、认购股东资产包装的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以投资私募基金的方式,可能间接通过私募基金对股东控制的公司进行股权类投资、直接收购股东下属公司股权、与股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可能通过合资公司间接与股东控制的公司进行资金往来等五种形式,涉及资金百亿计量。

解决了资金问题、控制权问题,张峻先后引入杨智呈、高焕利、赵子良等新华旧将及一批源自保监系统人士,实现了年收百亿元保费到千亿元规模的突进,并连续申请产险、资管、保险控股,并染指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此凶猛与华丽乃至被寄语,“有可能成为新的平安,甚至超过平安。”

滚滚保费现金流随之助长了富德生命资本市场中的凌厉风格,大不同于险资稳健的财务投资风格,转而以控股为目的,补充自身资本版图。先是2013年,富德生命大规模的买进金地集团和农产品,经过多轮举牌成为金地大股东,持股29.9%,持股农产品25.016%。随后,富德生命一度开始大举买进港股,包括佳兆业、以及中煤能源。最著名的战役则是建仓浦发银行之后,持股比例达到20%,耗资600亿元,作风之激进,令市场瞠目结舌。

传言中,富德生命也曾有着产业整合的宏伟计划,令『慧保天下』忆起戏言一句,如果可以控制12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的一家,就可以控制宇宙行,进而可以控制A股。

今年初,这一切戛然而止,留下窟窿一堆堆。


一个时代插曲的终结:有没有上岸者?每个时代都有弄潮儿与幸运儿,只有等待潮水退却才能知道谁是水中弄潮儿,谁是岸上幸运儿


正如生命人寿的爆发式崛起,荒诞剧式的转折也不会是孤例。只不过,它来得比别人早一些。

曾几何时,“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风靡一时,乃至近两年引得巨鳄窥动,大有一种新时代的感觉,巅峰战役当属“宝万之争”。他人看到了杠杆,『慧保天下』我看到的确是一个时代——2010后的中国保险行业经过最初两年的低迷蛰伏,已经出现了大保险时代的轮廓。至于生命之流险企的操作方式不过是时代的插曲罢了,受益于投资端的放行及监管之滞后性,弄潮了一把。

此类险企发迹路径极为相似,简单的短期限、低保障甚至无保障理财型保险产品开路,觅得传统保费达人(即保险经理人),以高手续费打通银行等销售渠道,迅速做大保费规模,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后,层层放大。具体的操作手法可从富德生命、安邦、明天系险企近年来持续的增资发债,遍地开花的分支机构推断而出。

实现路径一句话,前端为大幅不知从何而来的注册资金+短期高收益产品+银保网销+保费达人,后续的投资端则是,趁着偶然性的市场行情,流向控股股东擅长的投资领域攫取远超传统保险企业的利润数字。抛开治理结构、监守自盗等恶行,背后的风险直指短钱长配、宏观经济下行中,危及大量普通保户之资金安全,亦是监管、舆论诟病之所在。

如此不堪的经营逻辑,真的一无是处吗?事实上,上述模式的出现正是迎合了金融管制体系下百姓对于短期收益产品的需求释放,一段银行体系并无太多作为的面向普通百姓的短期收益产品真空期。

『慧保天下』你这么一说,怎么读出了善举之意味!非也,上述企业之目的并非满足短期收益产品市场需求,实乃图谋自身资本版图时撞上了这一市场空间罢了。

好吧,高现价产品、中短存续期产品、新的精算、人身险产品规定等严苛政策下,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之路已到尽头,短暂繁荣的插曲落幕。新的时代,有着新的使命,置身神州,围绕大健康、大养老、保障转型期国计民生的和谐稳定,才是执政者圈定的保险道路,险资的未来也在于后半句的和谐稳定。

面对即将过去的插曲,保险重新开始吧,短期收益产品回头应还可见!至于富德生命,套用米兰·昆德拉的思维,知道了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呢?富德事件的解决既考验着监管的智慧,也在打版!

下一个,who?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