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12载,昆仑健康保费重拾44%高增长后的艰难起步公司动态

行业如此,公司亦如此,都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都要在痛苦中学会成长,不同的是,有的公司就此一蹶不振,有的公司却在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调整航向。

一个行业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才真正走向成熟?这取决于社会发展大环境,也取决于市场全部参与者本身。在复业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保险业显然已经为成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销售误导理赔难的骂名、上世纪90年代流传至今的利差损、一而再的投连险风波、声势浩大的金赛银事件、“土豪妖精害人精”的标签……这些都是保险业成长留下的清晰的伤疤,是必须要经历的痛苦,是必须要埋的单。

 

行业如此,公司亦如此,都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都要在痛苦中学会成长,不同的是,有的公司就此一蹶不振,有的公司却在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调整航向。

 

昆仑健康无疑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一家人身险公司,在快速的发展中,一度行差踏错,备受舆论争议,但从2017-2018年的表现来看,痛苦之后,该公司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拾保费高增长。数据显示,该公司2017年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速达到600%以上,2018年前8月,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速也达到了44.62%。

 

 

经营评价由B到D,昆仑健康再被热议

 

近期,昆仑健康再度受到媒体热切关注——在马太效应显著的国内保险市场,大型保险公司往往才是市场的焦点,中小保险公司如果受到关注,则大概率是因为“负面新闻”,一如这一次的昆仑健康。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0月2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官网公布了“2017年度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在参评的100多家财险公司以及寿险公司中,昆仑健康与中法人寿成为唯二被评为D级的保险公司。

 

中法人寿由于自2015年以来增资扩股事项迟迟未能获得监管批准,偿付能力充足率早已经降至负数,新业务的开展也被全面叫停,近年来一直靠大股东接济度日,其经营评价结果为D级并不出人意料。但昆仑健康明显不同,其虽然被监管勒令清退股权,但偿付能力充足率尚充足,原保险保费在2017年也实现了大幅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其与中法人寿并列D级,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据了解,进行“保险法人机构经营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评估险企经营效果来衡量险企的实际经营水平,主要评估的内容包括速度规模、效益质量、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在速度规模、效益质量和社会贡献等各方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会被评为A级,次之者依次评为B级、C级,只有在三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才会被评为D级。

 

《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自2015年正式实施,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昆仑健康均获评B级,至2017年却直接从B级降至D级,这一降幅不可谓不大。

 

经了解,2017年昆仑健康经营评价结果不理想,一方面与该公司2017年爆发股权问题且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导致其在业务发展以及投资等方面均受到极大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该公司转型导致规模保费负增长,而原保险保费增速过高有着密切关系。

 

据悉,在经营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衡量险企“速度规模”时,原保险保费增长率以及规模保费增长率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2017年昆仑健康加大转型力度,以至于原保险保费出现了同比669%的高增长,而与此同时,规模保费却负增长44.48%。按照有关评价指标,规模保费负增长记为0分,原保险保费增速超过100%的情况也会被记为0分,以至于在这两个关键指标上,昆仑健康得分均为0,拉低了“速度规模”的整体评分。

 

另外,在“社会贡献”方面,昆仑健康的得分也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赔付贡献度”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因为昆仑健康体量较小,市场份额较低,其赔付金额在全行业累计赔付金额中的占比也较低,导致在该项上,其得分同样为0。

 

多项监管指标得分为零之下,昆仑健康与中法人寿一起并列成为2017年仅有的两家经营评价结果为D级的保险公司。一位昆仑健康内部人士对此不无懊恼:“如果原保险保费增速没那么高的话,也许我们就不是D级了。”

 

 

浮沉12载,昆仑健康经历成长之痛

 

昆仑健康,作为一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其自2006年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引人关注,近年来却屡屡为媒体所热议。中小险企发展本就不易,几经坎坷又给其发展蒙上多一层阴影,不过对于昆仑健康乃至很多后来的很多险企而言,这或许就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个中经验教训值得反复咀嚼。

 

昆仑健康是2004年获批筹建的18家保险公司之一,其时,中国已经加入WTO,大量外资险企巨头涌入中国保险市场,监管部门选择在此时大量放行民营保险公司,对冲外资冲击,保持中资险企市场地位的意味浓厚。也是在此时,监管开始了对于专业险公司的探索,昆仑健康于是与人保健康、平安健康、阳光健康(瑞福德健康、和谐健康前身)、正华健康(中融人寿前身)一道于2004年获批筹建,成为中国最早的五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之一。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很骨感,受制于人均收入较低,人们保险意识不强等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并不引人关注,其中的正华健康更是彻底放弃,从一家健康险公司演变为一家综合性的寿险公司。

 

昆仑健康与瑞福德健康(原名阳光健康)没有放弃,但既没有人保健康股东那般丰富的政府资源,也没有平安健康那般深厚的股东背景,在仅剩的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当中愈发显得无足轻重。到2010年,瑞福德健康被纳入安邦保险集团麾下,彻底走上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唯独剩昆仑健康还在与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在专业健康险领域苦苦竞争。

 

从下表可以看到,自2006年成立伊始一直到2012年,昆仑健康虽然原保险保费始终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但市场份额实际一直在不断攀升,显示了较强的成长性。及至2013年,借力资产端、负债端的双重市场化改革,昆仑健康规模保费更是开始成倍增长。

 

昆仑健康历年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单位:万元)


昆仑健康渴望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寻找到一条快速的规模扩张之路,但成长之路有时候就是布满了陷阱,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体会切肤之痛。在此期间,昆仑健康虽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却也交了不少学费。

 

但好在,当一家公司冲破重重险阻,最正确的一条路就会很快呈现在眼前,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强力推进转型,保费快速恢复正增长

 

自2017年4月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被带走开始,持续火爆数年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遭遇全面否定,险企亟待建立新的发展观念;进入2018年,环境似乎变得愈发糟糕,多重因素影响之下的中国人身险业出现开门红负增长,大多数险企皆未能幸免。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昆仑健康显然在一定时间内扛住了压力。2017年其规模保费出现一定负增长(-44.48%),原保险保费却实现同比669%的高增长。进入2018年,前8月,其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长44.62%,规模保费同比增长50.46%,双双恢复正增长。原保险保费市场份额相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提升,从2017年底的0.06%直接上升至2018年前8月的0.08%。

 

业务发展虽已稳定,但对于昆仑健康而言,其目前显然还有多重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继续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对于中小公司而言,由于缺少线下队伍,目前的转型无疑更显吃力。

 

不过也并非全然都是负面因素,数据显示,2018年前8月,就在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持续负增长的同时,健康险业务却依然维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过十几年的等待,健康险风口终于来到了,这对于专业健康险公司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险企的优势如果仅仅局限于一款或若干款产品,则可能很难达到建立竞争壁垒的目的,因为产品太容易复制,尤其是健康险业务,未来,比拼的一定是服务能力。对此,昆仑健康坚持“治未病”的发展理念,希望能够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功能全、规模大、品质高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真正摸索出一条属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2018年的人身险市场,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考验,负债端强烈承压,资本市场又风雨飘摇,大象转身已疲态尽显,诸多中小险企更是苦不堪言,但或许这就是一个行业从粗放发展走向精细发展,从青涩走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而经受住了考验,在困境中也始终保持保费高增长的昆仑健康,未来或依然可期。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