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代车险从业者?车商、车联网、新能源、自动驾驶或将颠覆车险政策解读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7-08-04 20:19 /
汽车厂家的主导权会越来越强,因此未来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博弈、合作将是一个长期话题。

注:本文作者系分子实验室创始人刘扬


互联网时代,太多的“颠覆”涌现,“噱头”与“前瞻”何以评判?难辨别,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痛点颇多、古朴笨拙、可标准化、体量庞大的领域更是如此。


国内最大的财险险种——车险即如此。7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尚未完全市场化所带来的诸多痛点、寄生于汽车链条的苦楚……车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太多的眼睛实质性地盯着这块巨大的蛋糕。


作为车险行业的观察者,尝试捋清车险变革的路径中,笔者发现汽车行业和互联网世界的变化正在快速影响传统车险行业,一场可预见的或许可称之为“颠覆性”的变革正在到来。


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启迪。未来已来,希冀行业不要错失机会,也不要成为“先烈”。



颠覆力量之①

汽车厂家

汽车厂家固然与保险公司有着紧密合作

但他们会成为险企重量级的竞争对手


最近几年,笔者发现汽车厂家越来越重视以用户为核心,“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成为主流厂家的重要发展方向,而车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了“连接”的纽带和推动业务增长的“利器”,被其引入战略体系。


接下来,笔者将从用户、品牌、价格、服务等产品要素分别比较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下汽车厂家与保险公司的明显优劣势,当可明白这并非危言耸听。


1

用户


相比欧美成熟国家,中国还处在汽车发展和消费的早期阶段,主流汽车厂家对用户的可控力更强,影响力更大,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用户的忠诚度和粘性变得更强。


源自汽车厂商的4S店尾大不掉,拥有相当程度的车险话语权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用户之痛也是提供车险的保险公司的最大痛点之一。


以往,汽车厂家和经销商过度重视销售,忽视用户留存和服务体验,很多4S店车险续保率较低,用户和保费没有形成“滚雪球”效应。随着整车销售利润下滑以及金融工具的介入,经销商越来越重视金融、售后、保险带来的收益和用户的控制权,一旦发力会对竞争对手和保险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即便是过去几年奇兵突起的车险电网销,渗透率也不足车险总保费规模的20%,且其中不乏“伪”电销业务。保险公司可控的直接用户比例较低,除了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大部分保险主体与汽车行业的议价能力都非常低。


2

品牌


相比保险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汽车厂商的品牌认知度更高。诸多用户其实叫不上几家保险公司的名字,甚至分不清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但是很多人对汽车品牌却如数家珍,汽车厂家在广告营销上的投入也明显高于保险行业,在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品牌研究和品牌渗透也好于保险行业。



同时,汽车厂家正在不断强化品牌对用户的影响,通过整合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品牌的营销和服务。笔者以宝马和奔驰在英国的品牌保险为例。宝马和奔驰在英国拥有自己的品牌保险,但保险的提供商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建的保险公司,而是分别依托于Allianz和Aviva两家知名保险商。从他们的产品说明书上我们基本找不到保险公司的名字,只是在手册的最后一页用小字注明了提供保障的保险商。这种品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用户与保险公司的联系,弱化了保险公司的品牌。


厂家品牌保险手册最后一页的保险商说明


3

价格


厂家集中采购车险的规模效应,使得车险价格与市场价有比较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车险的续保成本几乎为零,厂家的价格优势更加突出,加之金融分期和绑定赠送车险的普及,车险价格进一步被打碎,甚至消失,造成用户根本没有进行车险比价的必要。


4

服务


车险服务始终是保险公司的最大短板。在中国特定的汽车销售体系下,新车到“出保”前,大部分车辆的保险事故维修和保养在4S店和厂家授权服务网点完成。大型保险公司或许可以尽可能完善与厂家服务网络的合作布局,使得用户无论是单方事故还是多方事故发生后,都可以就近、便捷地完成理赔、维修。中小公司查勘能力和服务网点不足都会严重影响用户的服务体验。


其间,由于险企不能提供车辆出险后的售后服务,刻板、繁复、“一刀切”的查勘、定损流程还会影响用户体验,造成客户投诉的重要问题。例如,大部分用户并没有主观欺诈问题,却同样要面对反欺诈检查流程。


反观汽车厂家,许多大厂都已经在为未来布局。以某大型汽车厂商为例,已经完成千家汽车门店布局,覆盖用户养车、用车、卖车以及车生活的“全生命周期”。预计2017年其直营门店将达到约1500家,到2020年计划会通过加盟认证的方式增至约10000家门店,并在全国形成由1500家中心店、7000家社区店和1500家综合店构成的实体服务网络。


从该大型汽车厂家的门店布局看,主要定位在人们驾车两点一线的“两点”上(居住区和工作区),贴近用户,服务效率和体验大幅提升。虽然目前收益有限,但未来的增长空间和对主业的支撑力度都有相当的想象空间,这种大型汽车厂商提前布局的能力不是保险公司所具备的。


更为可怕的是,通过服务网络的延伸,将使汽车厂家具备更强的获客能力和服务口碑。4S店作为中心店,将为周边的卫星社区服务门店提供试驾体验、技术服务、钣喷和大事故维修、配件供应服务,服务门店将实现与用户的近距离对接。


从用户、品牌、价格、服务四个要素对比,保险公司对汽车厂家完全处于弱势。保险行业必须利用汽车行业调整周期和主机厂预热慢的特点,加强与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广泛合作,把握汽车厂家混改的投资机会。同时加强直接用户的获客和维系,提升风控和运营能力,改进用户体验,在未来与汽车行业的博弈中,抢得先机,甚至是强强联合。



颠覆力量之②

车联网

中国车联网发展已进入第二阶段

发展很可能比欧美发达国家走得更快


汽车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巨大网络节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技术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笔者把车联网技术实现的路径总结如下:


1、后装车联网设备,UBI车险萌芽和技术储备阶段;

2、前装车联网设备,厂家数据中心与所有车辆联网;

3、车载联网设备与智能手机互联互通;

4、车与车联网,实现互相识别(5G时代来临);

5、车与环境联网(信号灯等),智能交通实现。


目前,中国的车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早期积累的UBI车险的经验和教训将被汽车厂家在更强大的数据平台上加以利用和实践。一旦类似特斯拉的可联网车载操作系统普及,车、网、险连接起来,才有车联网保险,也就是实质意义上的“互联网车险”。


当下所谓“互联网车险”是通过网络销售车险,车、人、险均不实时“在线”,本质只是通过网络媒介销售传统车险产品,广告、传播的意义远大于销售,车险产品、流程、服务并无明显创新(也不可能有实质创新)。


车联网实现后,车、人、险实时“在线”,“里程保”、“按需保险”等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才大有用武之地。所以车联网保险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车险,汽车智能化、联网化,以及和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连线,个性化车险的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特斯拉车主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


笔者认为,中国的车联网发展很可能比欧美发达国家走得更快,原因有以下六点:


1、中国是全球整车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特斯拉的很多结构件和配件也在中国生产;

2、中国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地区;

3、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地区;

4、中国是当前和未来汽车消费最活跃的地区;

5、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是汽车新技术最容易推广的地区;

6、中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商技术研发和实践的前沿地区(5G技术)。


特斯拉的量产、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应用加快是必然的过程,中国车联网发展速度很大概率要比想象中更快、更先进,而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其实对车联网保险都远未做好准备。


很多人诟病UBI保险和从事相关创业的公司,在目前他们还很难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近两年也有不少从事UBI和车联网保险创业的公司转型或退出,但在笔者看来,这类公司属于“战略资源”,不应过渡偏离技术初衷选择短期盈利和业务转型,随着一些公司的退出和车联网市场的成熟,这类公司会成为市场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


不仅仅是UBI或车联网保险创业企业,所有涉及传统车险技术和流程互联网改造的科技公司都将因车联网的发展受益,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车险承保、理赔工具开发和车险数据、精算、定价服务商将实现技术储备与未来车联网世界快速融合,将效益发挥到最大。


所以,笔者仍然坚定看好运用移动互联网和科技改造传统车险的技术型创业公司,也鼓励更多的保险企业和汽车企业加快与这些公司的合作和实践,为即将到来的车联网时代做好准备。



颠覆力量之③

新能源

主流发达国家主流汽车厂商竞相宣布新能源车方向和投入,新能源革命在即


新能源一直让保险行业感到“雷声大、雨点小”,近两年的新能源车企“骗补”事件和饱受诟病的质量问题一直让新能源车的发展“打折”。


但是,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过去一年,英国、德国、荷兰、挪威、美国部分州宣布2050年停售燃油车,奔驰、宝马、大众、通用、丰田等传统车企也竞相高调宣布未来在新能源车方向的计划和投入。


根据海外最新报告显示,2030年,每年生产的汽车中将有57%属于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或48伏电气系统的汽车,行业前100名的配件供应商有75家会被淘汰。


虽然是打着环保和生态的大旗,但从更深的层面看,新能源车的发展背后有更宏大的逻辑背景:一场全球化的“新能源革命”。


特斯拉已经完成Solar Roof产品的第一批安装项目,它可以用集成太阳能面板收集太阳能


保险行业应当积极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变化,研究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研究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包括上游的电池、电机、充电设备保险,新能源车保险和下游的车辆维修服务、二手车处置等环节,积累产品和技术经验,与汽车厂家和新能源车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不变应万变。



颠覆力量之④

自动驾驶

毋庸置疑的汽车行业发展方向

对于车险的影响还未明显体现出来


传统车企、腾讯、GOOGLE、苹果,INTEL、英伟达、百度等车商、互联网高科技企业都在试图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切入互联网汽车。


总体看,各大行业都在看好汽车行业变革中酝酿的巨大发展机遇和利润空间,包括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也在进行深刻地转型,博世公司近期涉及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投资布局如下:


TetraVue,超高分辨率3D数据和图像领域的领军企业,该项投资合作有助于提升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


Graphcore,一家生产AI芯片的创业公司,其芯片将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云计算。


Chronocam,是一家视觉传感器制造商,公司所制造的视觉传感器能够像人眼一样运作。


FogHorn,为工业和商业物联网应用提供雾计算平台(或称“边缘智能计算”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在各类工业和企业中,发挥机器学习和高级分析的作用,推动新一类的监控和诊断、资产性能优化、运营智能化和预见性维护程序的发展。


Pyreos,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薄膜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生产厂商。


Unispectral,能够采集跨整个电磁波谱的信息,而不是像人眼一样仅仅局限于可见光。


AImotive,主要研发低成本的自动驾驶软件,研发人员通过电子游戏和虚拟软件来训练人工智能,识别路面的车辆、树木、行人等目标物。


XMOS,提供新一代高性能的、实时的、可编程的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


Movidius,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可以提供低能耗计算机视觉芯片组,而且已经与谷歌、联想和大疆等公司签订了协议。


PubNub,一家提供数据流网络及相关API(消息中间件)的初创企业,物联网的日渐流行,使得PubNub逐步发展为一个安全可靠、遍布全球的的双向数据网络,成为为移动app、web以及物联网等依靠定期小型信令传输的服务的承载网。


笔者收集了博世近两年投资的项目,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之深,对未来产业布局之严密。更重要的提示是,这么多巨头大幅投入自动驾驶,说明这已经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面对自动驾驶技术,保险业人士对车险呈悲观态度,有些业内专家甚至预测未来车险保费将下降70%。沃伦·巴菲特亦直言,从长远来看会“颠覆保险业”,影响保险商的收益 。


“任何让汽车更安全的设计都有益于社会,但不利于保险行业。汽车保险行业一直致力于让车更安全,如推动安全带等设备的使用。但如果没有事故发生,也就没有买保险的必要了。”


不过,美国保险公司目前更关注通向自动驾驶的路上,车险赔付率的上升。原因无他,和其他技术路线发展一样,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也有阶段性:


1

主动安全设备前装阶段,赔付成本不降反升


美国政府规定,到2018年,所有新车都必须配备倒车摄像头;到2020年,所有新车都必须配备自动紧急刹车装置,但影响车险赔付的因素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事故数量增加给美国车险市场带来了什么?》一文曾介绍致使美国汽车事故增加以及车险赔付提升的诸多因素:


汽车行驶里程不断增长;


智能手机升级导致开车更易分神;


季节性的变化导致短时间内极端恶劣天气,影响路况;


辅助设备虽然可以降低特定风险的威胁,但也可能造成驾驶员放松警惕;


新车销量激增,但由于其往往配备了价格更加昂贵的零配件,导致维修费用上升。


事实上,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统计,2016年美国共有4.02万人死于道路事故,该数字为近十年最高。因此,我们看到美国的车均保费一直在提升,这也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政府的关注。


上图是Verisk绘制的车辆碰撞事故频率(右边纵坐标)和事故严重性(左边纵坐标,以事故理赔金额体现,单位美元)的图表。橙色的点代表该季度内发生了碰撞事故的车辆比例,蓝色的柱代表了该季度内碰撞事故的平均理赔金额。


2

半自动驾驶阶段,预期赔付率稳步下降


随着更高性能的传感器、ADAS等设备的大量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配件成本和事故率都会逐步下降,车险的赔付率也会出现稳定的下降趋势。但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仍然是左右车险赔付率的重要因素,也许半路还会有什么“程咬金”杀出来“搅局”。


3

全自动驾驶阶段,车险转化为责任险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当车辆实现全自动驾驶,车险将转化为责任险。笔者的观点是,全自动驾驶实现的技术问题可能10年内就可以解决,但法律和交通环境短期内无法给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道路交通环境下。


全自动驾驶很可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固定的道路上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交通信号之间要形成联网,这对道路、信号、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的要求极高。其涉及的各种问题错综复杂,人工驾驶、半自动驾驶、全自动驾驶车辆混行在一起,再加上自行车、行人、货车、电动三轮等。所以,自动驾驶在中国实现全面推广的可能性有多大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恐龙不是一天灭绝的,但终究会灭绝



结束语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车险从业者?


“颠覆车险”的力量是真实存在的,从厂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车联网、新能源、自动驾驶四个可能颠覆传统车险的路径看,是有先后发展顺序的,面对趋势和技术进步,保险行业要积极布局和实践,但不要过早盲目追逐一些远期的不确定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无论是厂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车联网、新能源,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汽车厂家的主导权会越来越强,因此未来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博弈、合作将是一个长期话题。


人保、平安等大公司有与汽车厂家博弈的资本,中小公司也有自己的发展出路,保险行业关键是要学习汽车行业,把用户放在核心位置。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圈”,对大多数保险公司和新兴主体来说,未来的车险竞争不再是“摊大饼”、“搞扩张”,很可能就是一城一地的争夺,一家精益运营的保险公司。即使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县、一个细分人群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和成本优势都是令人敬畏的。这也是小公司“小而美”的生存之道。


留个问题,是否存在比汽车行业更大的影响力?

看这张图,汽车行业不过是出行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和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变革,对出行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End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