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车费改两周年: 寡头垄断难变,消费者成最大获益者政策解读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7-07-29 09:32 /
商车费改的终极目的就是挤压费用空间,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将定价权更多的交还保险公司,倒逼其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车险、非车险都是如此。

从2015年6月开始试点商车费改,到2016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再到2017年7月,二次商车费改逐步施行,此轮商车费改转眼走完两年历程,很多事情改变了,很多事情依然没有改变:


消费者开心了,车均保费下降,霸王条款不再,他们成为商车费改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大公司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踌躇满志,凭借在品牌、服务以及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商车费改越深入,对他们越有利;


小公司依旧苦不堪言,除了拼费用还是拼费用;


监管警惕性日高,市场费用竞争日趋激烈,吃尽改革红利,这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局面,一系列严格监管的手段已经上路,谁会是第一个“以身试法”者?


在一系列变与不变之后,是业内人士对于车险、公司乃至行业前途的迷茫。或许把握住商车费改的实质才能洞穿所有的一切:商车费改的终极目的就是挤压费用空间,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将定价权更多的交还保险公司,倒逼其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车险、非车险都是如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监管已经将严格治理车险市场乱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面看来是为了保障商车费改顺利进行,深层次来看则是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切勿心存幻想,转型势在必行。


车险社会形象大变

消费者成改革最大获益者:霸王条款不再、平均保费下降、交通安全改善


抛开商车费改的种种是与非,此轮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让利于消费者,解决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霸王条款问题,为未来费率全面放开奠定制度框架。


其实,此轮商车费改最直接的动因就是经过媒体报道,车险行业“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霸王条款问题备受质疑。通过此轮商车费改,将原来依据新车购置价定价,改为依据车型定价,彻底解决了“高保低赔”的问题;也通过条款的修订,彻底解决了“无责不赔“的问题,于市场而言,霸王条款已经是过去时。


消费者是此轮商车费改最大的获益者,有数据显示,费改后车均保费较改革前下降了超过5%,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更重要的是,新的定价体系中,消费者风险状况与保费的关联性更强,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因此悄然改变,行业车损险的出险频率大幅下降,交通安全改善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渠道格局大变

网电销价格优势不再,业务面临全面中介化


此前,业内曾长期流传着“得电销者得天下”的说法,大地保险正是依靠其电销渠道发力扳倒中华联合坐上了车险的第五把交椅。然而现在这个说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于保险公司的各个渠道而言,此次费改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电销渠道15%的价格优惠不再,其与传统渠道产品价格趋于一致,这导致网电销渠道保费收入的大幅下滑。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电销渠道车险保费收入就下降了六成左右。


如今,随着电网销投保礼的禁送,而传统渠道市场费用仍可以合理列支,电网销渠道将处于明显价格劣势,短期内,车险业务面临全面中介化。“去中介化”喊了这么多年,电销为代表的直销渠道却被压制。


行业治理车险乱象,电销投保礼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明明都是费用支出,宁可给到中介渠道也不能通过投保礼的形式返还给客户?”业内人士充满疑惑的问题反映了公司对渠道发展方向的迷惘。


电销的优势不再?电销的出路在哪里?不,『慧保天下』认为网电的趋势无法颠覆:长期来看,随着费改的持续推进,定价权完全释放后,单均保费将持续下降,保险公司给中介的费用空间将越来越薄,网电等司控直销渠道优势明显,费改的红利最终将通过保费下降完全让利给消费者。


从消费客群来看,保险的消费主力人群已经从60、70后迁移至80、90后,是独立、崇尚距离感的一代,他们与网电渠道有着天然的黏性,与传统的代理人有着明显的隔阂。


如此看来,行业是要经历从网电直销退化到代理中介再走向网电直销的迂回之路么?但迂回的成本恐怕是部分主体不能承受之重。


市场主体竞争态势大变

抢抓最后时间窗口,红色六月市场竞争再创新高


商车费改之后,保险公司赔付率明显下降,费用空间因而增大,市场费用竞争有所抬头。进入2017年,因预感车均保费将进一步下降,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从『慧保天下』获得的一份行业交流数据来看,2017年上半年,行业共实现车险保费收入近3600亿元,同比增速逾9%。二次费改的风声一起,行业单月的增速更是屡创新高, 仅6月单月车险保费收入增幅就高达17%。


据多位业内人士反映,在二次商车费改全面推行前的6月份,分最后一杯羹的心态弥漫市场,公司通过赠礼、返还等方式疯狂抢夺市场份额。“个别保险公司返给客户的优惠力度空前,5000多元的商业车险保费,可以赠送2500多元的油卡。这种行为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如果6月份买车险没有油卡反而是不正常的。”


联系上游的汽车销售市场数据,更能看清问题的严重性:6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仅为2%,轿车、MPV、交叉乘用车全部负增长,仅有SUV一枝独秀保持超过15%的增幅。


汽车销售的不景气和车险透支性增长呈冰火两重天,其实也预示了爆发增长后车险市场发展的前景。


监管规则大变

监管趋严形势明朗,“胆大妄为”市场主体或将付出代价


面对不断攀升的市场费用,行业一边叫苦连连,一边顶着承保亏损的压力加大费用投放力度,市场竞争愈加白热化。监管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任由改革的红利为过度市场竞争所侵蚀,


于是在7月6日,正式印发《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几乎对于车险行业各种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都进行了汇总,并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性的规定,包括恶性竞争、虚列费用、数据造价、违规赠礼,乃至与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等等,几乎刀刀都击中要害。


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还曾组织部分大型财产险公司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据了解此次会议内容的人士介绍,保监会相关人士在现场的表态相当严厉,甚至上升到了违法犯罪的高度,而且直言,要让一些胆大妄为的市场主体付出代价。


虽然行业普遍认识到了监管趋严的态势,但观望气氛浓重,大家都在等待倒在枪口下的第一只鸟。『慧保天下』认为,很明显,这一次,监管是动了真格,对于行业来说,已经到了彻底放弃旧有的费用竞争手段的时候,过多观望和挖空心思寻找旁门左道显然是条不归路。


综合成本率居高难变

改革两年,险企综合成本率基本未变,费用竞争吃尽改革红利


商车费改的目标是通过赔付率的上涨,挤压费用率空间,引导行业理性经营。遗憾的是,阶段性的报表结果有违初衷。目前,车险综合费用率将近40%,综合赔付率近59%,与商车费改正式实施前的2015年前6月相比,分别上升和下降了2个点。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无奈地表示:“综合赔付率的降幅完全被市场竞争带来的费用率抬升所吞噬,综合成本率与之前没有明显差异。”


行业报表“被平均”的成分很大,实际远比看上去更惨烈。2017年前6月,60多家经营车险的公司中,费用率低于行业水平的仅有12家,以规模大和“亲爹牛”的公司为主;费用率超过50%的公司有近30家。这就意味着,行业仅有不足六成的车险保费最终通过赔款的形式返还给消费者,而最希望挤压的中介行业则在短期内的确分得了改革红利,不仅喝到了汤,更是吃到了肉。


刀刀见血的174号文和阈值监管紧箍咒双管齐下,保险公司口袋间腾挪的空间更为有限,市场费用的刚性短期内很难突破,会不会有主体铤而走险,使出费用延迟入账之类饮鸩止渴的杀手锏,交出一份水哒哒的报表? 


寡头垄断难变

强者恒强,车险双寡头时代来临


对于市场当中的众多中小主体而言,他们希望中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归途应当是百花齐放、多层次富有生机的生态体系,有参天大树也有茂密灌木,但现阶段,他们体会更多的是双寡头时代来临。


车险行业本就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商车费改进一步放大的费用空间,让品牌、服务以及经验数据优势显著的大型财产险公司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经历两年的费改后,车险市场“老大”和“老二”的市场份额已经提升1.5个百分点——两家公司占据车险市场半壁江山。


小型公司的生存困境,屡有提及,而中型公司也是心里很苦。车险市场“老三”到“老十”的市场份额两年间下降了1.7%,打下的江山一边拱手送大哥,一边撒手让小弟,成长的烦恼少有人问津。


从2017年前6月车险行业的承保利润来看,人保和平安撑起了行业的利润表,两家承保利润超过其他所有公司总和,其他主体以“被平均”的姿态艰难发展。其中,人保财险承保利润率高达4%,以超40亿的承保利润攫取了行业近八成的承保利润;而平安产险的承保利润率也近3%。60多家经营车险业务的公司中仅有17家实现承保盈利。


中小险企困境难变

小公司举步维艰,商车费改只是倒逼公司思考和转型


强者恒强的背后是小公司的举步维艰:商车费改之前,绝大多数小公司就是亏损的;商车费改之后,绝大多数小公司依然是亏损的。


小公司的困境由来已久,痛点在于管理能力偏弱,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表象是成本分摊压力大。商车费改之后,险企费用空间普遍放大,小公司除了拼费用再无它法,痛点进一步被放大。


困境的根源在于股东对份额的追求和管理者唯大独尊的思想,使得小公司基本单纯复制大公司的运营模式,缺乏专注经营的定力和特色化经营的思想。


出路在哪里?规避竞争,打造细分领域的垄断能力。总之,商车费改并不能解决小公司的困境,只能是将小公司放入市场旋涡中,倒逼公司思考和转型。


商车费改的推进,根本用意在于挤压费用空间,倒逼提升险企管理能力,改变原来躺着也能赚钱的局面,从规模驱动转型精细化管理。


那么险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精准差异化定价、费折联动和理赔成本管控。拉拉关系、喝点小酒、给点返现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转型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大量的战略性投入、新科技运用的敏捷性、强大的客户及资源协同能力。综合性金融平台和大块头就具有天然优势,更易于推进转型,赢得战略制高点。


此轮商车费改大考之后,管理能力不及格的主体将逐步退出车险市场,行业洗牌在所难免。面对治理规范、有序发展的行业,金融街15号门前200余家牌照等位者中也许会有黯然离开的背影。


非车险弱势格局难变

非车领域利润贡献依旧不足,且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果车险领域挤出效应明显,非车险领域或将成为诸多中小险企下注的方向所在。不过从目前来看,非车领域也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从『慧保天下』获得的一份行业交流数据来看,2016年,行业的财产险、责任险和健康险都处于承保亏损的境况,仅有农险和意外险有少量承保利润。2017年上半年,非车险以32%的市场份额贡献了行业27%的承保利润,盈利效应并不明显。


其实,非车险的竞争惨烈程度并不亚于车险,市场上声音少,仅因为其面向的客户以法人主体居多,社会影响力不及车险,关注度有限而已。


资深业内人士吐槽:“企财险的费率年年降,从之前的千分之几,到现在的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非车险费率水平大幅下调,保费充足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进一步,需要警惕资本的溢出效应,车险费改落幕后,退出的主体必将遍体鳞伤的杀入非车险领域,想必又是一番血雨腥风。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治理好车险市场,发现非车险已是一片红海?


本质上,非车险业务的承保、理赔、再保等关键环节都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经验要求,与车险管理相比,高大上得不止一点儿半点儿。2017年上半年,非车险业务占比高于60%的30多家公司中 实现盈利的仅有10余家,其中包括3家农业保险公司,利润较丰厚的是英大财险和美亚财险。这种盈利布局或许也道出了非车险业务的根本发展路径:靠天做农险、靠股东做优质业务、放弃规模幻想靠技术走专业化之路。

1
3